/文本解读/语文教学与研究/2024/04/085论《蒲柳人家》中“乡土乌托邦”的构建李秋玲李秋玲,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第二十二初级中学教师。摘要:小说《蒲柳人家》以田园牧歌的情调,通过对人物行为和故事性质“传奇性”的描摹,将世俗审美精神的“大团圆”审美模式熔铸于文本的结构之中,最终构建起一个“乡土乌托邦”的理想世界。关键词:《蒲柳人家》;田园牧歌;传奇性;大团圆《蒲柳人家》选自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材,是刘绍棠创作于1980年的乡土小说。中国有着悠久的农耕文明,乡土是中国文学构建乌托邦想象的理想场域。新时期随着西方文化的大量引进,中国的社会文化语境发生巨大变化,知识分子开始对历史和现实进行反思,而曾经被启蒙意识所批判的以及被革命所遮蔽和净化的土地,成为了新时期“乡土乌托邦”构建的文本。本文试图从田园牧歌情调、“传奇性”叙事以及“大团圆”模式等三个角度出发,来探求《蒲柳人家》所构建的“乡土乌托邦”的世界。一、田园牧歌情调乡土是20世纪文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刘绍棠是“荷花淀派”的代表性作家之一。“荷花淀派”是以孙犁为旗手,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活跃于50年代中期的一个文学流派。刘绍棠早期的作品有明显模仿“孙犁”的痕迹,进入新时期后,无论是从题材还是语言上,他逐渐形成了自己已的风格,从而构筑起属于他的“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蒲柳人家》就是其中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对乡土的情感依恋是“乡土乌托邦”得以构建的基础。对于乡土作家而言,他们所描绘的地方大多是其故乡或者曾长期生活过的地方,比如沈从文的湘西、鲁迅的绍兴等。刘绍棠在北运河边上的儒林村中长大,深受北运河民俗文化的影响。他立志为运河边上的乡亲父老画像,描绘20世纪京东北运河边上的生活图景,因此,对于新时期重返文坛的刘绍棠而言,北运河两岸必然成为其文本构建的温床。田园牧歌式的情调是刘绍棠乡土小说的显著特征,也是其“乡土乌托邦”构建的基石。从某种程度上说,乡土社会寄托了作家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皈依和认同,是其理想生存的精神家园和归宿。《蒲柳人家》通过对乡土的自然风景和风俗人情两方面的描和刻画奠定了田园牧歌的情调。对自然风景的描摹,小说中有一段描述运河滩的文字:“这片河滩方圆七八里,一条条河汉纵横交错,一片片水洼星罗棋布,一道道沙冈连绵起伏。河汉里流水瀑瀑,春天只有脚面深,一进雨季,水深也只过膝,宽窄三五尺,也不搭桥,可以一跃而过;河汉两岸生长着浓荫蔽日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