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前沿2024年1月第14卷第1期临床医学·65·赖氨酸特异性去甲基化酶1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影响及临床意义梁锐炯(台山市人民医院皮肤科广东台山529200)【摘要】目的:分析赖氨酸特异性去甲基化酶1(LSD1)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3月台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0例皮肤鳞状细胞癌患者作为观察组,取其癌组织、癌旁组织(距离癌组织边缘>5cm),另选取同期于台山市人民医院行皮肤良性增生物切除术的2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取其皮肤良性增生物(以下简称皮肤组织)。将观察组依据临床分期分为Ⅰ~Ⅱ期组(13例)和Ⅲ期组(7例),依据淋巴结是否转移分为淋巴结转移组(6例)和无淋巴结转移组(14例)。比较观察组、对照组一般资料,并比较各组的LSD1表达情况。结果:癌组织LSD1阳性比例大于癌旁组织和对照组皮肤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癌旁组织与对照组皮肤组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期组与Ⅲ期组LSD1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淋巴结转移组与淋巴结转移组LSD1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SD1为发生皮肤鳞状细胞癌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皮肤鳞状细胞癌患者癌组织LSD1呈高表达,分析LSD1可能与皮肤鳞状细胞癌发生有关。【关键词】皮肤鳞状细胞癌;赖氨酸特异性去甲基化酶1;淋巴结转移【中图分类号】R473.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24)01-0065-03皮肤鳞状细胞癌是临床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常发生在四肢及头面部等皮肤暴露的位置,早期症状不明显,易被忽视[1-3]。组蛋白赖氨酸去甲基化酶(lysinespecificdemethylase1,LSD1)是最早被发现的组蛋白去甲基化酶,能够促进组蛋白赖氨酸发生去甲基化,进而对其染色质结构进行调整,最终对基因的转录过程进行调控[4-5]。已有研究表明,LSD1在胃癌、肝癌、结直肠癌及白血病患者中呈异常高表达[6]。近年来该因子在肿瘤中的作用成为临床研究的新方向[7]。近期研究表明,LSD1可通过调控PTEN影响肿瘤的进程,但关于其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特点较少有研究报道[8]。本研究着重探讨LSD1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影响,以期为临床提供重要参考。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1月—2023年3月台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0例皮肤鳞状细胞癌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于台山市人民医院行皮肤良性增生物切除术的2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性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