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时代新旧交迭,科技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在享受这个时代的新生事物,也在努力适应它们带来的各种影响,包括对我们行为的干预和价值观的渗透。中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后备军,正值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时期,由于他们的成长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挑战。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以及具备什么样的素养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充分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是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2022年4月,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更加突出英语学习的核心素养目标。一线教师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培养要求,将党的教育方针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落实树立正确价值观,培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育人要求。二、核心素养新课标指出,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教育部2022)。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英语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作用,为学生走向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起推动作用,为其终身学习、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奠定基础。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1997年的“素养的界定与选择:理论和概念的基础”(DeSoCo)项目中指出,素养并不只是知识与技能,而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使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包括技能和态度),以满足复杂需求的能力(舒越、盛群力2019)。近年来,OECD发布了《教育与技能的未来:教育2030》,制定了“2030学习框架”,提出“教育4.0全球框架”,并绘制了“2030学习罗盘”。它把学习框架比喻为“罗盘”,核心为“建构学生主体性,实现人生的自我导航”,强调未来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三项跨领域且内在相互关联的素养,也称“变革性素养”(TransformativeCompetencies),包括创造新价值的素养、应对矛盾和困境的素养和承担责任的素养(张娜、唐科莉2020)。核心素养具有知识性、文化性和发展性。知识性即英语学科的工具性,指学生通过学习英语,开展沟通交流,了解世界文化。文化性即英语学科的人文性,指学生通过学习英语,形成跨文化意识、包容的态度和开阔的胸怀,了解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