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24No.4聚焦引言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一般遵循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由熟悉到陌生的规律。身体是人类最早接触和认识到的实体,因此,体验哲学认为人是从认识自己开始认识世界的。基于这一哲学思想,认知语言学强调概念是通过身体、大脑和对世界的体验形成的,并只有通过它们才得以理解(Lakoff,Johnson&Sowa1999)。语言文字的数量相对有限,欲借有限的文字表达人类对不断变化的客观世界的认识,就需要人类将两种具有相似性的事物进行对比和特征转移,将已知的概念映射到目标领域,以获得新的概念。这种概念衍生的过程就是认知语言学强调的概念隐喻。人类探索世界、认识世界须以身体为基础,因此,人类身体的日常经验被视为隐喻映射的基础和来源,人体词的表意最频繁,词义发展概率最大(孙毅、邓婷婷2022)。有鉴于此,通过对多义词hand的认知分析,可以窥见人体词一词多义的隐喻、转喻建构机制,也有利于发现并掌握语言规律,从而为我国英语词汇教学方法创新提供思路。一、隐喻、转喻与一词多义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的意义不是自治的,不能独立于身体的心智经验,而是在认知主体人与客观世界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概念和认识。一词多义也不是任意的现象,而是人根据身体经验,基于一定的联想和推理,以隐喻或转喻等思维方式,形成多种概念意义相互关联的多义词语义网络。西方对隐喻的研究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由修辞学到语言学,再到语言哲学,最后到思维认知研究。莱考夫和约翰逊(Lakoff&Johnson1980)在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对思维的隐喻观进行了详细论述,构建了“概念隐喻理论”。该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思维模式,是通过一个认知域的经验或范畴了解另一认知域中的经验或范畴,是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而映射的前提是两者之间存在相似性。转喻同隐喻一样是概念性的,影响人类语言的构成,是人们认识世界的理想化认知模式。但与隐喻不同,转喻以事物间的邻近性为认知基础,呈现单一认知域中两个相关元素之间的映射。基于此,隐喻映射和转喻映射共同形成人类主要的认知模式,为多义词的产生提供理据。一词多义起源于不同认知域及同一认知域中不同元素之间的关系(Lakoff1987),是通过隐喻手段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无论是中国《易经》认为的“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还是西方强调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身体都是基于隐喻与转喻的人体多义词hand的认知研究及其教学启示付爽丰玉芳【摘要】人体是人类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