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将二氧化碳“扣”在海底“巨碗”下文/何亮深圳西南约200公里,南海东部海域,碧海蓝天之间,一抹明艳的黄色分外显眼。从空中俯瞰,立于此的恩平15-1平台像一个“巨无霸”,与海浪波涛进行着“搏击”。这是亚洲最大的海上原油生产平台,拥有我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工程项目。近日,随着高碳原油生产井、生产处理系统、二氧化碳压缩机及分子筛脱水撬等设备依次启动,油田开发伴生的二氧化碳被捕获、分离、加压至气液混合的超临界状态,并通过一口回注井被注人海底地层深处,实现稳定封存。这标志着我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工程投用,也意味着我国已拥有海上二氧化碳捕集、处理、注人、封存和监测的全套技术和装备体系。我国海上二氧化碳封存技术的空白由此得到填补。给二氧化碳找个“新家”“恩平15-1油田是我国南海首个高含二氧化碳油田,其二氧化碳含量高达95%,预计累产气约8.3亿方。”作12中国科技财富12023年第7期为恩平油田的主要勘探者,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地质师兼研究总院董事长、总经理米立军告诉记者,2016年油田被成功发现时,二氧化碳含量的浓度震惊了所有人。在海洋油气钻探开发过程中,通常会有一些伴生气,二氧化碳便是伴生气的重要组分之一。常规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时,伴生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在20%一30%。恩平15-1油田尤为特别,因为特殊的地壳条件,油藏上部有一个气顶,且二氧化碳含量极高,在原油开采过程中,如果不加干预,这些二氧化碳就会“逃”出地层。米立军告诉记者,据测算,恩平15-1油田一共会产生约150万吨二氧化碳。若按照传统方式进行开发,二氧化碳将随原油一起被采出地面,不仅对海上平台设施和海底管线等造成腐蚀,还将增加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双碳”背景下,技术团队希望将这些“逃”出来的二氧化碳捕集起来,并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重新回注到海底地层深处,实现永久封存。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做的是给二氧化碳找一个合适的“家”。米立军表示,在距离恩平15-1平台约3公里特别策划外、海床800米之下的岩层中,技术人员找到一个“穹顶”式地质构造。该种地质构造仿佛一个倒扣在地底下的“巨碗”,不仅存储量大,而且自然封闭性强,能够长期稳定地罩住二氧化碳。找到合适的二氧化碳“安家”之地,还需要建设一条通往海底“巨碗”的路各一一回注井,以此连通地上与地下。而且,“逃”出来的二氧化碳并不会从伴生气中自动分离,需要人为进行捕集、分离、脱水、加压等一系列工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