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羊口疮病是由羊口疮病毒引发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传播于山羊和绵羊,又称羊传染性脓疱。由于其危害大、传染性强等特点,一旦暴发,会迅速由单只病羊,扩散至整个羊群,严重影响养殖户经济效益,同时对黑山羊正常生长造成极大影响。目前,养殖户对羊口疮病认识不足、防治手段单一,导致羊口疮病的诊断与防治工作进程缓慢。因此,对黑山羊感染羊口疮后的初步诊断与防治措施的探究,对黑山羊疾病防控具有重要意义。1流行特点羊口疮病毒主要易感动物是山羊和绵羊,由于羔羊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因此,该病毒对5月龄内的羔羊危害最为严重,发病率可达80%以上,若羔羊发病后没有对其进行及时救治,致死率可达90%。羊口疮病毒对成羊危害同样巨大,且多呈群发,一旦扩散会导致大批病羊感染,严重的甚至会造成黑山羊大规模死亡。羊口疮病属于人畜共患病,若养殖户防护工作不到位,极易被感染发病,对身体健康危害极大。羊口疮病毒主要通过病羊传播,感染单只黑山羊后,通过病羊与其他健康黑山羊接触进行感染。羊口疮病暴发周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但以山羊生产高峰的春秋两季发病居多,由于该病传染性和抵抗性较强,羊群大面积感染后的治疗工作极难取得效果,给黑山羊养殖带来极大困难[1]。2临床症状羊口疮病有2~3d的潜伏期,主要症状为黑山羊口腔及唇部产生红斑后转为脓疱结痂。病毒病变分为局部炎症和全身反应两个阶段,初始阶段,病羊会出现食欲不振,拒绝进食,口腔内部泛红、肿胀,伴随疼痛、流口水等情况,严重的会出现口臭、溃疡及大量出血。当病毒扩散至全身后,会导致病羊全身体温升高、萎靡不振。病羊感染初期,由于口腔及嘴唇出现红斑充血,导致其不愿进食,红斑在2~4d内会局部肿胀转为脓疱,破裂后形成无皮溃疡。结痂后痂皮呈灰褐色,且面积不断扩大变硬,最终形成黑疣或硬痂。感染严重的病羊口腔内可以明显看到大面积脓疱和溃疡,嘴唇呈桑葚状肿胀,体温会维持在40℃左右。由于病发后病羊无法正常进食,体型会极速消瘦,身体缺乏养分,免疫系统无法正常运作,导致全身无力,站立困难,最后死亡[2]。此外,部分病羊的发病症状会由口腔扩散至眼睛,眼睛会出现炎症,严重的直接失明。母羊若为患病羔羊哺乳,乳房皮肤会感染产生脓疱,若母羊为病羊,在哺乳时会直接传染给健康羔羊。在确诊时要对发病黑山羊进行病原分离鉴定,注意将羊口疮病与口蹄疫、溃疡皮炎、蓝舌病等进行鉴别区分。口蹄疫发病症状与羊口疮病类似,口腔黏膜会出现肉眼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