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从感悟度量的意义、理解统一单位的必要性、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度量、单位换算、理解误差、估计结果六个方面来解释量感。量感是学生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对数量多少、距离和时间长短、物体轻重的体验和感悟。培养学生的量感更加强调可测量物体的属性和大小关系,应先让学生直观感知。由于量感是高于知识技能层面的数学思维活动,教师不能单纯用技能的训练代替量感的培养。量感的培养要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中不断体验,积累量的感知,并通过不断优化学生对量的认知,逐步培养量感。因此,量感的建立需要通过“具身”反复实践、积累经验、完善建构,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当前小学课堂教学在培养量感方面存在几个误区,主要是教师忽视各种度量的体验活动,教师没有全面理解量感的内涵以及在课堂教学中淡化对学生量感感知的评价。小学生由于量感素养缺失引发的问题较多,如只会单纯地进行单位换算或套用公式机械式地计算周长和面积等。教学中应有计划地培养学生量感,让学生的量感素养落地生根。一、培养度量意识,建立量感量感来自于度量,其实度量就是感受。在进行物体测量的活动时,应先让学生确定要测量的物体是什么,如物体的重量、长度或大小等。引导学生构建度量意识,再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度量工具、度量方法,并明了度量过程中产生的误差的处理方式,才能逐步建立量感。度量意识也可以在特定的情境驱动下建立的。如教学人教版与“认识时间”相关的内容时,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整体把握如何引导学生对时间量的感悟。小学阶段的“时间量”分布在一到三年级。一年级认识整时及接近整时的内容,初步感悟时间。二年级是在整时的基础上学习时和分的知识,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能准确地数“分”,难点在于1分钟、1小时时间量感的建立和感悟。教师教学中往往只重视量的计量,却忽视了学生度量意识的培养。时间单位特殊且抽象,不像长度单位、质量单位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选填合适的时间单位时,学生的错误千奇百怪,如1分钟看一场电影,丁丁绕400米跑道跑1圈需要3小时等。造成这种错误的根源在于教师没有重视“时间量”的感悟教学,没有给予学生适当的时间和空间去体悟1分钟、1小时这些“时间标准量”有多长,学生无法感受到时间单位和标准量之间的联系,所以学生选填时间单位就容易出错。1分钟、1小时是时间观念形成的基础,让学生体悟标准量的长短,培养学生丰富的感知能力。学生在选填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