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画论中逸格的历史承继与文化传承黄宾虹(1865—1955年),安徽歙县人,名质,字朴存,号宾虹,别署予向。“予向”乃慕毗陵恽向之意,黄宾虹更将恽向置于董其昌与“四王”之上,更因其取名,或可称为恽向在现代画坛的第一号“粉丝”。“余署别号有用予向者,因观明季恽向字香山之画,华滋浑厚,得董巨之正传,最合大家数,虽华亭、娄东、虞山诸贤,皆有不逮。心向往之,学之最多。”[1]恽向(1586—1655年),江苏武进人,原名本初,号香山,乃恽格之堂伯父与画学业师。恽格(1633—1690年),江苏武进人,字寿平,号南田。恽向乃常州画派开山先驱,恽格为常州画派开山鼻祖。恽向受新安画派前驱李流芳、程嘉燧等人影响[2],此后又影响新安诸贤。黄宾虹是新安画派后继宗师,对二恽体悟极深,多有承传。江南画论同根同源,一气共生,迭代承继,相互影响。江南画论中逸格的历史承继与文化传承袁俊伟内容提要江南画论同根同源,一脉相承。明清时期恽向、恽格开常州画派先河,现代黄宾虹乃新安画派后继,更可被视为恽向、恽格绘画美学思想之传承。三人对于逸格之审美格调尤为倾心,更视逸格为文人画至高境界。逸民乃逸格主体本源,从逸民之主体论的审美人格而言,恽向、恽格和黄宾虹同是江南逸民,以绘画问道,践行画学崇尚独立人格的美育。逸品乃逸格形式本体,从逸品之作品论的形式美而言,逸品以简洁为要,其中简繁、疏密关系相生相存,虚实相应,三人分别做了阐释和发展。逸气乃逸格之创作发生。从具体笔墨实践而言,逸气之创作论化生“士气”“骨气”诸说,更有“重笔”“变笔”相对应,三人观点更是踵事增华。从恽向、恽格到黄宾虹,逸格和江南画论走过了漫长的道路,三人的承继源流,自可被视为江南画论的文脉所系和历史价值所在。关键词逸格画论历史承继文化传承袁俊伟,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明清小说戏曲图像学研究”(19ZDA256)的阶段性成果。[1]黄宾虹:《黄宾虹文集杂著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版,第561页。[2]参见高居翰:《山外山:晚明绘画(1570—1644)》,王嘉骥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179页。203··江苏社会科学2023年第5期从常州画派来看,自二恽开辟后,恽氏门生赓续文脉,泽被常州地区毕涵、汤贻汾等画学世家,以及蒋廷锡、邹一桂等宫廷画家,乃至扬州华嵒、岭南二居等画派大家。近代常州地区更走出徐悲鸿、刘海粟、谢稚柳等大师。或许可说,常州画派可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