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硕论坛/语文教学与研究/2024/05/147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理论意蕴、价值理念与实践向度周星月周星月,渤海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以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理论为始基,通过对语言建构与应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进行审议分析,探究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论意蕴、价值理念和实践向度,有利于探寻教育哲学理论与教育实践行动之间的明证性,以期为下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合理路径与思维态度提供策略和进路。关键词:核心素养;教育现代化;课程改革为回应《教育现代化2035》中着重强调的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将视线落在第八次新课标课程改革,以回应创新意识、沟通合作和问题解决等核心素养的发展诉求已经是一个呕待改进的方法论问题。斯宾塞曾说,“真正的教育只有真正的哲学家能实施。"ⅢI在此课程设立观念变革之际,以教育哲学学科为本,以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理论为出发点,深化对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理论意蕴、价值理念和实践向度的研究,有利于为第九次课程改革提供一个新的理论视角,促进理论指导与实践向度的有效整合,找到教育概念的内在生长点。一、核心素养的理论意蕴自2020年对新课标进行修订后,学界一直试图解决核心素养的内涵统一性问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等学科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肖凤翔教授在谈到核心素养的概念所指对象时提出“核心素养实质指向时代新人文化习性……人是人的全部生命实践生成的,人的每一次生命实践都在不断丰富自己作为人的内涵”3]。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对人本质问题的理解为范式,从主体观、教学观和学习观三个认识论基础出发,尝试阐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在意蕴。(一)主体观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4教育作为一种促进人趋于完善的活动,在本质上要求人的一切成长发展都必须经过自已的亲身实践才能实现。马克思指出,“人,作为人类历史的经常前提,也是人类历史的经常的产物和结果,而人只有自己本身的产物和结果才能成为前提。"5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应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意指学生应通过课堂学习,获得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方面的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