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Xinjiang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2024年1月第52卷第1期Jan.,2024Vol.52,No.1交融互鉴:高昌国、唐西州各族民众社会生活研究——以吐鲁番出土文书为中心*曹利华,张磊(攀枝花学院文学院,四川攀枝花617000)摘要:吐鲁番位处丝路要冲,自古是民族往来汇聚之地,特别是高昌国、唐西州时期大量域外民族入籍此地,编户为民。利用吐鲁番出土文书从居住、生产、婚姻、信仰等方面考察各族民众的社会生活,可知当时各族民众房舍相望、田地相接,共享道路水渠,共同从事农业生产和手工业劳作,甚至族际通婚,宗教信仰转变等,在长期的杂居相处中交融互鉴。他们是丝绸之路上民族交流融合的典型缩影,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的文化认同资源和文化心理支撑。关键词:高昌;吐鲁番出土文书;社会生活;民族交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DOI:10.13568/j.cnki.issn1000⁃2820.2024.01.007中图分类号:K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820(2024)01⁃0049⁃08季羡林先生曾言:“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这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1]吐鲁番位处丝路要冲,该地区的民族关系历来备受重视,研究成果也较为丰硕。不过,以往的研究多从政治、军事等角度进行,较多关注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从更为宏阔的视角关注民族关系,如马雍、周伟洲、荣新江、裴成国等代表性研究成果。①而利用吐鲁番出土文书系统考察各民族普通民众的社会生活,并进一步论证民族关系和民族交往的则较为少见。孟宪实等从基层军政体制运作、宗教与社会信仰、西域历史与粟特人、知识技术与社会变迁等,展示了中古时期吐鲁番社会的诸多方面,但未从民族交往交融的角度进行论述。②邓小南利用出土文书阐释了6—8世纪吐鲁番地区下层妇女的社会生活,重点在她们因生计所迫走出家门参与借贷、租赁、诉讼等活动的情况。③李方论证了粟特人史玄政在唐西州的各种活动,关注点不在民族交往而是所承担的各种杂税徭役以及西州的地方特色。④本文试图利用吐鲁番出土文书从居住、生产、婚姻、信仰等方面考察各族民众的社会生活及民族交往交融情况,再现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民族共同体的西域图景,为新疆地区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重要的文化认同资源和文化心理支撑。一、高昌国、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