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2023年第20期[摘要]蒋兆和是中国近现代现实主义的巨匠,他将自己掌握的西画技艺和中国绘画理论相结合,做到了中西交融。他不仅解决了西画与中国画的意识冲突,而且在技法上也做到了完美的融合。他的少数民族系列绘画运用写实的笔墨与造型展现了我国少数民族人民的精神面貌和气质。[关键词]蒋兆和;造型;写实主义[中图分类号]J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7556(2023)20-0054-03本文文献著录格式:张骞.蒋兆和写实性笔墨造型的民族风貌[J].天工,2023(20):54-56.张骞太原师范学院蒋兆和写实性笔墨造型的民族风貌作者简介:张骞(1994—),男,汉族,山西清徐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美术学。蒋兆和擅长水墨人物绘画创作,他的作品立足于20世纪初留洋归来的多位艺术大师,如高剑父、徐悲鸿、林风眠等人。这些画家致力于用写实主义的方式振兴中国传统绘画,当时“素描”的造型方式开始流行,这使得蒋兆和的作品成了“素描”与“笔墨”的融合。蒋兆和热衷于少数民族人物写生,他在1962年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随团去广西、云南等地采风,1963年随中国文联到海南岛采风,在此期间创作了一系列少数民族人物作品。他的作品使少数民族题材的人物水墨绘画的发展有了新的风貌。一、素描造型与“骨法用笔”融合展现少数民族人物精神素描是在平面上展现三维物象,是作者对形体结构的理解和再现,其主要目的是创造形体。在国画人物创作中,笔墨与形体的交融黏合性极强,这使传统写意国画的用笔方式与素描的造型理念并不冲突。蒋兆和在1980年6月24日在和程永江及刘曦林的谈话中说道:“我们不反对素描,但是很珍惜中国画的传统,契斯恰可夫我也很崇拜的,但是素描是有很多表现的。”素描讲究构成形象的解剖关系、筋肉骨骼关系、运动变化关系。在西方素描概念不断多元化的过程中,“骨法用笔”与素描结构的融合十分重要,以“写实”为目的引入素描,又以“写意”为手段改造素描,成为蒋兆和少数民族绘画笔墨造型的重要体现。蒋兆和将素描造型的方式运用到自己的少数民族水墨写意绘画的创作之中。“编席法”是蒋兆和绘画体系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席子的组织结构是行列的排序,组成之后可以扭曲成任意形态和动作,形态千变万化。用这样立体的概念去创作国画人物,对人物造型的剖析也会更加贴切。蒋兆和运用“编席法”巧妙地理解人体脸部结构,并用淡墨整体塑造,使得画面在写实的同时也具有中国传统绘画笔墨的韵味,这样的方式更加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