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2023年第5期江门侨居兴建、装饰风格与文化认同*杨田张民巍【摘要]百年江门的侨居装饰风格,是爱国华侨将时代剧变融合中华传统价值观的创造性写实艺术。修复华侨建筑遗产是侨后代基于祖先根基记忆、宗族荣耀和当代价值观念,对祖居的历史情感延续。侨居装饰风格所彰显的祖籍地文化底色体现在侨居建筑艺术的:“破立之变”“中西融合之变”和“修复延续之变”。百年侨居装饰不仅投射出华侨家族荣辱,而且包含着侨胞的国家认同、宗亲、祭祀、建筑艺术语言等“根基记忆”。其中的侨居纹样内涵、壁画图史互文关系、灯影花纹样美学和门对内容演变等时代信息,可揭示在近代民权意识和文化启蒙背景下,华南传统民俗与欧美文化融合的流变过程和文化隐喻。百年侨居装饰风格之变表达的是归来的侨胞跨越了“侨乡一外国”生活场域而对根基文化的坚守和对异国文化的融汇,进而阐释中华文化在推陈出新中的凝聚力历史图景。【关键词]侨居装饰侨乡文化遗产文【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890(2023)05-030-09文化认同历史上广东江门侨乡留下了大批的侨居建筑,它们是粤籍侨胞和侨乡人民共同创造的有形物质财富,构成侨乡文化的典型特征,是侨乡区域文化的重要体现,打上了特定的地域烙印。本研究围绕“推封建之陈而出民主之新”的侨乡社会和侨民社会意识这一视角,具体梳理分析侨居装饰之变及其文化意义。一、侨居的兴建阶段及其特点(一)侨居的兴建20世纪伊始,江门侨乡在“开民智、兴民权”“西学东渐”和“欧风美雨”震荡之下,地方传统民俗文化也伴随着启蒙、革命与救亡浪潮跌宕起伏,在机遇与挑战中不断变迁新生。20-30年代中期,侨胞获资回乡兴建了大量中西合璧、美轮美免的碉楼、侨居与公共建筑。这一兴建热潮在抗战前后才逐步减缓、停滞。直到80年代,侨居的营造与修缮因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的改革而逐渐复苏,且在90年代强势回弹。在此百年变局中,华南传统侨居装饰技艺展现出的民俗文化因时代剧变、中西文化融合而持续流变、重组、继承和延续。第一个阶段,侨居营造的初兴期。1840年以来,一批接一批粤籍华工出洋谋生,他们在海外打拼积累财富,期盼有朝一日能够落叶归根,于是对家乡祖居的营造与翻修就成为这些华工的首要选择。清末海禁开放后,江门侨乡民众“趋南[作者简介】杨田,女,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研究方向: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研究、侨乡研究(广东江门529000);张民巍,男,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