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医药前沿2024年5月第14卷第13期中医中药纳入标准:(1)经心脏彩超、临床检验等确诊为慢性心力衰竭,符合《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5]与《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6]中的相关诊断与辨证标准;(2)生命体征稳定。排除标准:(1)存在急性心肌梗死;(2)合并不稳定性心绞痛;(3)合并肝肾功能严重障碍;(4)凝血系统功能存在障碍;(5)合并恶性肿瘤;(6)依从性差,无法配合完成研究。1.2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方案。(1)盐酸贝那普利片(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0292)口服,5mg/次,1次/d;(2)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050060)口服,47.5/次,1次/d;(3)螺内酯(上海衡山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2888)口服,20mg/次,1次/d;(4)若患者水液潴留明显,可给予呋塞米片(山西云鹏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4020909)口服,40mg/次,1次/d。在治疗过程中若患者病情有变化,可及时调整患者各类药物的服用剂量。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用药方案基础上采用防己黄芪汤合真武汤加减治疗。药物组成如下:防己12g,黄芪30g,附子9g,炒白术15g,生甘草10g,茯苓30g,白芍15g,党参10g,当归10g,益母草15g,川芎15g,泽泻15g,生姜9g;若患者兼阴虚,加麦冬15g,生地15g;若兼气滞,则可加炒枳壳、厚朴各10g。上述药物均由昌平区沙河医院提供,1剂/d,加水1000mL煎至300mL,分早晚2次温服。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8周。临床心血管疾病中慢性心力衰竭较为常见,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是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最主要的原因。慢性心力衰竭西医治疗以药物为主,虽可使患者的症状快速得到缓解,但由于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较为复杂,西医治疗效果欠佳[1]。基于慢性心力衰竭的症状,中医学将其划分至“水肿”“喘证”“心悸”等范畴,以阳虚血瘀水停证为其中一种常见证型。基于“血不利则为水”的理论,可知心气虚则会影响血的运行,导致水饮内停、水肿和血瘀等,故阳虚血瘀水停证慢性心力衰竭为本虚标实之证,临床治疗需以补气、活血、利水为主要治疗原则[2]。防己黄芪汤在表虚不固之风水或风湿证的临床治疗中较为常用[3],真武汤是温阳利水的代表方剂[4],本研究旨在分析将两者联合用于气虚血瘀水停型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21年1月—12月昌平区沙河医院心内科收治的80例阳虚血瘀水停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