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024年1月(总第253期)英语广场收稿日期:2023-2-10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博物馆外宣翻译——以南宋黄昇墓出土服饰为例□盛雨然高歌[摘要]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博物馆外宣翻译在传扬中国历史文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为进一步推进宋韵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本文在翻译目的论的视角下,以福建博物院的黄昇墓出土服饰为例,采用直译、意译、直译加注释、音译加注释的翻译方法,研究服饰文物名称翻译问题,优化博物馆外宣翻译,促进南宋文化的对外交流与传承。[关键词]博物馆外宣翻译;目的论;宋韵文化;黄昇墓;服饰文物[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167(2024)01-0007-04作者简介:盛雨然,浙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时尚与休闲翻译。高歌,通讯作者,浙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翻译学和语言学。1研究背景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对外开放与文化交流中意义重大。作为典藏文物、记录历史、展示文化的重要场所,博物馆在国际交流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博物馆外宣翻译作为外国友人了解我国文化的重要窗口,其相关研究和未来发展值得深入探讨。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浏览各个博物馆的官网,笔者发现尽管已有大量学者着手文物英译和外宣翻译研究,但范围过大且较分散,同时许多博物馆官网英译不全,外宣翻译方面仍有待加强。2022年6月,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明确提出“宋韵文化”概念。宋代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次文化高峰,陈寅恪(1982:245)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而宋代服饰文化更是其一大特色。南宋黄昇墓服饰作为历史文化遗产,具有地域性特征,承载着丰富的地方性知识与文化,其中的纺织实物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历史旁证(谢玻尔,2021)。本文以翻译目的论为理论依据,以黄昇墓出土服饰为例,在福建博物院现有服饰文物翻译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博物馆外宣翻译的方法,以期提高外宣翻译质量,同时更好地将宋韵文化传递出去。2翻译目的论2.1翻译目的论简述翻译目的论起源于德国,卡塔琳娜·赖斯(KatharinaReiss)首次提出功能派翻译理论思想的雏形,把功能范畴引入翻译批评,以期让目的语和源语在内容、形式和交际等方面实现对等。随后,汉斯·弗米尔(HansJ.Vermeer)提出目的论,认为翻译是建立在原文基础上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翻译目的论强调译者必须能够针对特定翻译目的选择特定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