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艺术研究0引言荆浩在五代时期所写的《笔法记》中指出的“度物象而取其真”中的“真”,对后世山水画的审美标准和创作标准产生了重要影响。笔者认为,其余已有的文献解说大多因与作者的思想认知存在偏差,所以很难真正进入文本深层去阐述。考虑到荆浩的生平经历以及其他许多因素,可以从文章背后的思想状态出发,将“真”作为思想纲要的深层含义,以此为指导,针对山水画创作提出一个有价值的美学命题。傅抱石曾在讲解《笔法记》时特别强调了“度物象而取其真”的理念。“举一个‘真’字做基础”,“以‘真’为绘画的最大鹄的”[1]。1“真”理论形成的背景与内涵为了完善山水画的创作理论,荆浩结合自身在太行的创作经历,“凡数万本,方如其真”,深入生活,观察自然,从中汲取创作灵感和艺术内在的真实性,最终创作出了以“真”为核心的美学理论著作。在山水画创作中,“真”是最重要的价值范畴。这是根据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的开派性山水画家和“气质具盛”的审美标准得出的结论。黄宾虹也有类似观点,他认为“画不徒贵有其形似,而尤贵神似;不求形似,而形自具。非谓形似之可废而空言精神,亦非置神似于不顾,而专工形貌”[2]。黄宾虹强调,绘画不仅应当着眼于形状的相似,更要表现出内在精神。换言之,在创作山水画时,应该注重形体和精神的统一,不仅要展现事物的外貌,还要体现其内在的精神内涵和生命力。这正好呼应了“度物象而取其真”的“真”与“气质具盛”的观点。南齐谢赫所著的《古画品录》中曾引用过“真”这个概念,在评价第三品姚昙度、第四品王微以及第五品刘顼时,称他们为“魈魁神鬼,皆能绝妙,同流真为,雅郑兼善”“王得其细,史传其真”“纤细过度,翻更失真”[3]。谢赫认为一幅好的作品应该包含画家的真挚情感和创作态度,不虚伪、不做作,将自己真实的感受和思考融入画作中。笔者认为,观者和画家可以因为这种真挚的情感和态度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认同。唐代白居易在《画记》中提到“画无常工,以似为工,学无常师,以真为师”,“但觉其形真而圆,神和而全”。他强调,好的画作应该真实地再现事物的形态和神韵,达到“形似”和“神似”的统度物象而取其真——论“真”的内涵与山水画创作刘丰源(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天津300141)摘要:目的:文章旨在分析荆浩在中国古代山水画中的地位与影响,特别是其作品《笔法记》以及“度物象而取其真”中“真”的理念对后世山水画创作的指导意义。方法: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