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第37卷第6期2024年3月Vol.37No.6March2024艺术科技朗诵指的是将作家“一度创作”的文学作品,通过诵读等方式将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二度创作”活动[1]。将文学作品蕴含的思想情感表达出来,并且能够感染听众,让听众获得情感上的高共鸣、思想上的启迪是朗诵者创作的最终目的。想要将文学作品的内涵表达出来,只根据文本字面意思去理解有时候并不准确,需要深挖文字没有显露的另一层语义,这就是朗诵艺术的内部技巧——内在语。1内在语的定义所谓内在语,就是指稿件中的文字语句不方便直接显露出来的、不能够直接显露出来的、没有完全显露出来的、没有直接显露在文字表面的语句的深层含义和真正目的。它类似于戏剧表演中的潜台词。相较于潜台词,内在语更侧重考虑稿件中的关联词、关键词之间存在的逻辑,以表现没有完全显现的语句关系和语句本质,以此将稿件最重要的思想内涵通过语言传达给听众,引起听众思考。所以,内在语是有声语言创作过程中的关键,是将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最后一道准备工序。2内在语在朗诵中的作用朗诵艺术的创作复杂,在实践中,一些朗诵者只注重形式,忽略内容,不论什么类型的稿件,都不去做好备稿工作,不研究作品的思想内涵。这样的朗诵者只能成为复读机,不管稿件的情感、风格、含义,所有的处理都遵循同一套公式,陷入程式化的困境中。我国著名朗诵艺术家徐涛老师说:“朗诵不是复制作者,不是戏剧独白,而是看到文本时,揣摩自己的内心,有感而读,由心而发。”不难理解,如果不走心,那么朗诵就会失去鲜活的生命力,朗诵者甚至会主观臆断、曲解作品想要表达的思想,如此就会违背朗诵艺术的原则。想要创作出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朗诵作品,把握好内在语极为重要。2.1内在语是架接词句、段落的桥梁文学文本对人们而言相对陌生,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又太过随意和口语化,在朗诵中运用播音技巧创作出的语言相较于文学文本和日常语言会更加自然、富有亲和力,能让听众更加舒适。例如,《秋瑾》这篇朗诵稿中多次出现旁白,交代环境和事件。“在贵福的严刑拷打之下,秋瑾拒不招供。仅仅在纸上写下‘秋风秋雨愁煞人’。在死牢中,她望着漆黑的墙壁,仿佛看到的是她牺牲的战友——徐锡麟”。虽然这段描写较为简短,但是朗诵者在诵读时要通过对语言的把控将其承上启下的作用展现出来,通过自己的理解将稿件的含义传递出来,使其得到升华,让这段内容在整体创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很多朗诵者在处理此段时,总是以一个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