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7医学影像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4年2月第8卷第4期流行季节儿童MP感染的CT影像特征及影像学分型陈萌萌,周琦芳(通信作者)(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影像科江苏苏州215000)【摘要】目的:探讨流行季节儿童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CT影像特征与影像学分型。方法:选取2022年12月—2023年12月期间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47例MP感染患儿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入院的33例链球菌属肺炎(SP)患儿为对照组,对两组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临床表现、血清MP抗体检测结果、CT检查结果,另对MP感染患儿的CT影像特征及影像学分型进行讨论。结果:所有病例入院时均有发热表现,两组其他临床表现(咳嗽、咽痛、头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血清MP-IgM、MP-IgG抗体阳性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支气管壁增厚、支气管血管束增厚、网状影征、磨玻璃征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胸腔积液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在47例MP患儿中,不同年龄段各CT检查的征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影像学分型以Ⅱ型(支气管肺炎型)为主,且不同年龄段MP感染患儿的CT影像学分型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流行季节发病的患儿,支气管壁增厚、网状影征等CT影像特征可作为MP、SP感染鉴别诊断的依据,结合患儿年龄以及CT影像学分型等信息,CT检查能够为MP感染患儿的诊治提供重要指导。【关键词】肺炎支原体;儿童;CT;鉴别诊断;影像学分型【中图分类号】R4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3807(2024)04-0157-04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pneumonia,MP)感染可引起较严重的呼吸道症状,其致病机制较复杂,黏附损伤、多因素诱导的炎症损伤、宿主免疫应答引起的间接损伤等均可能参与其中[1]。学龄前、学龄期儿童群体感染MP的风险较高,是该群体出现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pneumonia,CAP)的重要病因[2]。据调查,儿童MP感染的发生率约为27.6%~33.2%,秋冬两季的感染率明显高于春夏两季[3-4]。诊治实践中,由于MP感染患儿的症状缺乏特异性,发病形式多样,漏误诊风险较高,容易延误治疗时机,导致患儿病情加重。支原体培养是鉴定MP感染的“金标准”,但MP体外培养的难度较高,耗时较长,多数情况下仍需借助血清学检测或其他影像学检查技术,获取有助于判断患儿病情的指标与影像特征。在影像学检查方面,CT检查具有较高的敏感度,结节状实变影、树芽征、纵隔淋巴肿大等表现均可能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