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第37卷第6期2024年3月Vol.37No.6March2024艺术科技影片《我爱你》聚焦老年群体的生活和情感,主要讲述了常为戒与李慧如、谢定山与赵欢欣、仇美灵与陈校长这三对老年人的故事,通过展现老年群体生活现状和情感需求,引导观众关注老年人的精神世界,反思老年人精神需求被忽视的社会问题。空间是社会的产物,人是社会中的人,因此空间与人的关系密不可分。空间研究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与此同时,叙事学迎来符号化转向,二者的发展也为空间叙事的研究埋下了种子。时间和空间是叙事的两个基本维度,但叙事的时间特性更加明显,事件的线性铺陈、情节的因果关系、逻辑的发展变化等都明显遵循着时间序列[1]。电影叙事学同样沿袭了叙事学的研究路径,重时间性而轻空间性,但从电影本体来看,空间性似乎是电影的第一属性,电影最小单位画格便是空间的呈现,其次是无数个空间在时间性的轴线上加以艺术化排列。因此,随着哲学和社会学的空间转向,电影空间的叙事研究也逐渐得到重视。法国列斐伏尔提出了三位一体的空间辩证关系:感知的、构想的、亲历的。三位一体易使人联想到二元对立,二元对立摆脱了纯粹的精神性认识论——摩尼教,“马克思和黑格尔已经从这种紧身衣中挣脱出来,哲学恢复了一种恰当的二重性”,列斐伏尔突破了以往哲学家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基于三位一体的空间辩证关系,深入思考主体与空间的关系——身体与空间的关系。众多研究者纷纷在列斐伏尔三位一体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施米德将空间分成三个领域:物理领域、抽象精神领域、社会领域。有关空间的分类观点繁杂,但万变不离其宗:空间与主体。因此可将空间三分如下:主体生存空间,存在主体性、可感性与视角受限性;精神空间,纯粹主体性;社会空间,主体存在其中但不受主体控制,存在操纵性。本文基于空间三分法探讨影片《我爱你》中老年人生活空间的呈现,以探明其对叙事产生的作用。1叙事铺垫:生存空间反映老年人的普遍状态生存空间即主体的生存空间,即列斐伏尔可感知的空间,亚索、埃尔登、施米德的物理空间(领域)。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生存空间展示了人在社会中的前提,生活中的事件构建了人物,因此生存空间能够直接勾勒一个人的生存处境。在电影理论范畴谈论电影空间,“把它看作实际上包括两类不同的空间,或许有所裨益,这也就是画框内的空间和画框外的空间”,影片中的画框外空间需要观众与导演一同参与,在呈现空间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描述性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