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艺谭15包公戏自诞生以来就深受观众喜爱,盛演不衰。京剧传统剧目《打銮驾》以包拯陈州放粮为背景,演庞妃借銮驾挡路,包拯怒砸銮驾。目前主要有两个版本:一是南京京剧团的《狸猫换太子》中第三折《打銮驾》。二是裘盛戎版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1955年录音),围绕着“打”展开,先是包拯打国丈庞吉、打庞妃銮驾,接着八贤王拿锏痛打庞吉、威胁要打皇帝,一波三折、情节有趣。此外,据《清车王府藏曲本》《京剧剧目初探》等资料记载,早期京剧《打銮驾》中被打的人物非庞氏而是马娘娘。地方戏中也有《打銮驾》题材的包公戏,川剧、汉剧、滇剧、湘剧、秦腔、河北梆子、豫剧、贵池傩戏等都有此剧目。关于该剧来源,说法各异。包拯陈州放粮之事,可追溯至元杂剧《陈州粜米》,但从情节来看,京剧《打銮驾》仅取包拯陈州放粮作为背景,其中的关键情节打銮驾在杂剧《陈州粜米》中并不存在,不免令人生疑:包拯与陈州放粮究竟有何关系?打銮驾情节又是怎么来的?笔者将在前人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对京剧《打銮驾》的题材演变进行考察。一、追根溯源:包公戏的虚构之始宋金时期是《打銮驾》题材的孕育期,初步构建了包拯的人物形象和人物关系。包拯的刚直不阿、贵妃的徇私和国舅的贪婪已经初具雏形,包拯与二人的尖锐对立关系也已形成。包拯是北宋中期的名臣,出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宋史·包拯传》记载:“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①清廉正直、忠诚刚正、备受赞誉是包拯其人的突出特点。南宋初年,朱弁所著《曲洧旧闻》以历史事件为素材,巧用笔墨,丰富细节,记载了包拯弹劾张尧佐的事迹,张尧佐是张贵妃的伯父,包拯明知他是皇亲国戚,锲而不舍,三次弹劾贪官张尧佐,且言辞十分激烈,“音吐愤激,唾溅帝面”②突出了包拯耿直清介、疾恶如仇的性格。这是京剧《打銮驾》中包拯与贵妃之间冲突的原材料,奠定了包拯耿介刚直的人物性格、包拯与贵妃的矛盾冲突。除了文人笔记,包公的故事也借说话艺术和杂剧艺术进一步传播,杨义在《中国古典小说史论》提到“小说家多从史籍中讨教叙事的章法,已经成为我国古代的重要传统”③,这些故事情节曲折离奇,或围绕包拯某性格来编写,或借包拯之名而虚构,将其他人物的事迹安放在包拯名下,为后世《打銮驾》题材的创作提供了借鉴手法。京剧《打銮驾》题材演变考■李干慧中国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