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9期2023年9月随着“碳达峰”和“碳中和”两个目标的提出,充分发展配备有储能调节的分布式光伏系统是中国向“双碳”目标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1]。建筑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能源消耗的重要主体之一,有研究显示,建筑物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碳排放量约占全国总碳排放量的50%左右[2],因此建筑在低碳发展方面具有较大潜力,其具体实施措施为在建筑表面幅照度较高的地方进行光伏板铺设,并配置相应的储能调节系统,结合主动产能、被动节能、协同运行、数字化管理等方式,实现建筑能源系统从用能主体向能源产销复合体的方向转变[3]。“光储直柔”是目前建筑低碳化发展的研究热点之一,是指通过光伏发电、储能设施、直流配电及柔性负荷来构建建筑配电系统[4-5]。通过构建微电网实现调峰蓄能、柔性用电及节能减碳的目标,对建筑行业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大意义[6-7]。“光储直柔”系统通过直流电网供能,其电能的主要来源为光伏板,同时将电网的交流电转化为直流电后进行辅助供能,根据建筑表面条件及辐照度情况尽可能进行光伏板铺设,包括光伏幕墙、曲面瓦及光伏砖等多种形式[8]。利用储能进行供需调节,用能设备包括空调、电动汽车及照明等,通过直流化运行模式避免了直流/交流转换过程中的损耗,实现电能的高效率利用[9]。当直流电网中电能过剩时,可将过剩电能转换为交流电后并入电网中,避免了光伏弃电[10]。当直流微电网中电能不足时,可以将电网中的交流电转化为直流电进行补充供电。建筑“光储直柔”系统的关键技术包括光伏电站、直流充电桩、电化学电池组及综合调控策略等,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城市建筑光伏并网通常为接入35kV及以下电压级电网,可利用公共电网为周边地区用户供电,一定程度避免了局部用电短缺的问题,因此对于具备铺设光伏板条件的地区应尽量全部铺设。2)通过直流充电桩将光伏电能储存至储能设备中或对电动汽车进行充电,在必要时可利用电动汽车的剩余电量对电网实现反向供电,相当于提升了储能容量。3)储能设备通常为电化学储能设施,其容量会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类型主要包括锂电池、铅酸电池及氢镍电池等,目前锂电池的能量密度最高,且性能出众,但其缺点为成本较高,且储能容量随着使用次数及时间的增加会不断衰减。收稿日期:2023-07-26第一作者简介:林海,1987年生,男,广东潮州人,硕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节能及新能源技术应用相关工作。建筑光储系统容量配置分析及应用林海1,何国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