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辛弃疾登楼母题豪放词中的悲愤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孙绍振【摘要】单元不论大小,其审美鉴赏和语言体悟都要立足经典文本内部,分析的对象乃是其内在的矛盾和差异。经典作品本身水乳交融、天衣无缝,孤立地作单篇分析,其难度在于没有现成的可比性。比较乃是最基本的方法。操作性比较强的乃是同类比较,具体实施的途径是多样的。同一作者在不同境遇下往往有同一母题的作品,对之作传统的知人论世的解读,这样的组合容量弹性比较大。本文以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念奴娇·我来吊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为例,以登楼母题结合时代背景,作纵向比较,分析辛弃疾豪放词中的悲愤和无奈,揭示其悲剧历史的根源。【关键词】辛弃疾;壮志;登楼;悲愤;英雄建设2024一、满腔血性军事战略家壮志难酬辛弃疾继承了苏轼的词风,在词史上苏辛并称,是豪放派的两面旗帜。但是辛弃疾和苏轼有所不同:苏轼是文官,以智者和豪杰风流取胜,而辛弃疾首先是武将,其次才是词家。他的豪放词和他的军事生涯直接相关,但是充满了悲愤。辛弃疾从二十二岁在沦陷区反抗异族起义,是一个“上马能击贼,下马能草”的英雄、战将、军事家。可他率万众南归,却英雄无用武之地。四十多年间,赋闲近二十年。1163年,张浚北伐不战自溃,士兵丁夫十三万人掉头南逃。士大夫间弥漫着偏安江南的思潮。针对所谓“南北有定势,吴楚之脆弱,不足以争衡于中原”[1的悲观苟且论调,二十五岁的辛弃疾写出《美芹十论》(又名《御戎十论》)进行批判。他分析女真外强中干,统治阶层内部矛盾重重,且对汉族百姓残酷镇压、剥削,注定在一定条件下分崩离析。而南宋官军腐败,不堪重用,军事上必须充分革新。他为完成北伐大业作了具体规划,但未得到朝廷的回应,又作《九议》上书大权在握的宰相虞允文。他堪称全面的军事家、战略家,但一直未能进人南宋朝廷决策层。三年后,他被任命为建康府“通判”,不过是个副职,掌管粮运、农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直到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年)三月,他已经六十四岁了,朝廷才任他为镇江知府。当时宋金以淮河为界,淮河以北皆为敌占,镇江不在前线,为第二道防线。老骥伏,志在千里:“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调歌头·寿赵漕介庵》),任重道远,但不能冒进盲动,关键在于壮大军力,改革军制。他定制一万套军装,招募一万多名壮丁,建立新军;派出侦察,掌握金兵情报;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