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2024年第2期小语论坛浅谈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与文化传承——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为例张彬摘要:古诗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任务情境,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感悟文化。也可以通过展示与节日相关联的古诗,将古诗教学和传统文化有效结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文化自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古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学好古诗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以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古诗三首》中《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教学为例,谈谈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如何实施文化传承。一、文本文学语言的分析与解读两首古诗诗意浅显,学生能借助拼音熟读成诵,根据注释理解基本大意,并体悟其中的感情。《清明》全诗通俗易懂,描绘了生动感人的情景:第一句中“雨纷纷”写出了清明时节的天气;第二句直写人物心情,“断魂”说明“路上行人”心中有着强烈的哀伤,使情景交融;第三句转为问路,不仅为躲雨,更提出了消愁的办法;第四句牧童以行动为答话,意犹未尽,成为全诗的精彩之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强烈思念之情。开篇句中一个“独”字和两个“异”字突显了诗人身在他乡的孤独之感。而思乡之情平时即有,遇到“佳节”,便抑制不住。开头两句成为最能表现思乡的经典名句。直抒胸臆之后,诗人转笔写到自己对亲人团聚的想象——兄弟们在重阳节登上高山,在插茱萸时才发现少了一人——遗憾之情油然而生。后两句诗中作者虽未再直言思亲之情,但其情自现。二、《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任务设计“任务是有着真实情境的问题”。围绕单元主题,创设情境任务——“我是传统文化代言人”。本课的子任务是“为中华传统节日代言”,学生要在学习、迁移、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探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一)创设情境:初读古诗课堂初始,出示学生在学习《元日》后制作的传统节日书签,创设“为传统节日代言”的情境。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习《清明》时,借助注释解释诗题,再联系生活,分享过清明的习俗。通过初读两首古诗,达到“正确流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