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研讨2024/03解读新诗《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之“力”O江苏/倪春燕摘要:《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新收录的课文,在收集论证这篇作品进入教材积极意义相关观点的基础上,去寻找诗作的“诗眼”是文本解读的重要着力点。“力”是《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诗眼,教学时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去体验诗中的各种“力”。站在学生的角度,只有从诗眼处解读这首诗,才能真正感受诗歌的宏伟力量。关键词:高中语文;教材分析;《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收录的一篇文章,收入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这首诗歌收人高中语文教材,曾经引起热烈的讨论,出现了多种看法。对于一线教师而言,需要做的是基于对文本的解读,发现其促进学生获得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笔者在注意收集这首诗进入教材积极意义相关观点的基础上,去寻找作为诗歌《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诗眼”。“诗眼”对于诗歌的解读至关重要,找到“诗眼”对全诗的解读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当然,寻找“诗眼”的过程必然需要多重要素,笔者结合本诗进入教材的逻辑判断,针对学生视角之下的诗歌解读进行思考,并将自己的认识总结出来与大家分享。一、新诗入教材的逻辑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是在历经20多年的课程改革之后,教材编写从“一标多本”向“二标一本”回归的背景下出现的。据报道,在编写的过程中,编写者倾听了多位教育专家的意见,达成了最终的共识。郭沫若先生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能够入选其中,自然有多重因素。《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诗是新诗。新诗是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分析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可以发现,教材编写的思路就是以新诗为起始内容的。选择诗人郭沫若的作品进入教材,符合宏观层面的逻辑。与此同时,这首诗自身的内容也符合本单元主题。通过分析教材可以发现,在这一单元的开篇,教材当中明确写出了“青春是花样年华”这样的引语。结合学生刚刚走入高中这一实际,尝试通过诗歌来帮助学生打开高中语文学习的空间。如果说第一篇《沁园春·长沙》为学生描述了一个宏观世界的话,那么《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就能够更加顺利地切人学生的内心世界。正如教材所言,诗人设想站在地球“边上”,而这样就可以全方位俯瞰地球,放声呼唤。当学生能够进入这样境界的时候,就意味着学生可以借助诗歌打开想象空间,奠定语文学习的基础。在这样的思路之下,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