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中国科技奖励CHINAAWARDSFORSCIENCEANDTECHNOLOGY奖励故事解永春:深耕专业三十载今朝筑梦天宫成2022年11月30日,随着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与中国空间站成功完成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中国首次实现空间站一期最大的三舱三船构型,以及6名航天员同时在轨驻留。天宫已竣,浑然天成,这一近百吨的大国重器历经十次在轨组装而成,背后离不开交会对接技术的支持。作为载人航天活动的三大基本技术之一,空间交会对接是实现空间站和空间运输系统的装配、回收、补给、维修、航天员交换及营救等在轨服务的先决条件,其复杂度高、精准度高、自主性要求高、安全性要求高,被形象地称为“万里穿针”。解永春,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士,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资深首席研究员、502所科技委主任、空间交会对接领域技术首席,曾荣获2020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她三十年如一日,深耕空间交会对接制导、导航与控制技术研究,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我国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重大航天任务,推动和见证了我国自动、手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技术的前行与发展。不甘人后,从无到有,艰苦攻关见证我国航天交会对接技术零的突破1966年,解永春出生于河北省秦皇岛市,就是在这一年的3月16日,美国的“双子星座”飞船,通过手动操作交会过程,与“阿金纳”目标飞行器对接,实现了世界上首次交会对接。在美国之后,前苏联于1967年10月30日用不载人联盟号飞船完成了首次自动交会对接试验。随后,航天大国交会对接技术迎来了蓬勃发展的二十年。我国交会对接技术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相较于美国、前苏联等航天大国起步较晚,在“863计划”航天领域专家组首席科学家屠善澄先生的倡导下,502所林来兴、吴宏鑫、孙承启等研究员率先开始了相关控制概念方法的研究,但由于我国在相关技术基础的储备上几乎为零,其难度可想而知,是块难啃的“硬骨头”。也许是使命在身,解永春的成长轨迹与交会对接技术的发展轨迹最终汇聚到一起,让她与中国航天、与交会对接结下了不解之缘。1989年,解永春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毕业后,来到502所攻读自动控制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师从吴宏鑫院士。此时,正值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之际,确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在第二步战略规划中,交会对接技术成为要突破的关键技术之一。1999年起,随着探索研究的深入,技术攻关逐渐进入可行性论证阶段,解永春研究员担任技术负责人。解永春2022.12总第282期67奖励故事从初步的理论研究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