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研讨2024/03解析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的“雨”◎河北/邓琳娜范建敏摘要:《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苏轼的经典词作之一,苏轼以出行途中遇雨这一生活小事为素材,以“雨”为意象,在词中三次写雨,通过自然之雨、人生之雨和超然之雨把自己所经历的宦海浮沉和人生思考融入其中,展现出苏轼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和坚韧的生命张力。关键词: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雨北京师范大学著名学者康震说过,中国古人写诗或写词,都有一个标签式的“专属”意象:李白喜欢用“云”和“月”,王维喜欢用“泉”,李清照喜欢用“舟”,而苏轼的诗词多与“雨”这一意象有关。苏轼青年时期的作品“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人船”呈现了激情澎湃的倾盆暴雨;中年时期的作品“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描写了早春蒙蒙的细雨;晚年时期的作品“林下对床听夜雨,静无灯火照凄�”描写了感伤凄�但淡定从容的夜雨。苏轼关于“雨”的作品,并没有停留在意象表面,而是把自已一生所经历的宦海浮沉、人生思考和超然旷达的情怀融人了“雨”这一自然现象之中,进而抒发了诸多情景各异且充满哲理的人生感怀,从中可以看到一位具有坚韧生命张力的东坡居士。人选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就是苏轼有关“雨”的经典词作之一。《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当时,不惑之年的苏轼被贬黄州已进入第三个年头。词前小序把时间、背景、意境和浪漫色彩。再来看文化传承与理解,可以发现郭沫若先生的这首新诗,从形式上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又是对新文化的创新,其中的文化价值不言而喻。因此,这首诗描绘着“力的绘画”,表演着“力的舞蹈”,演奏着“力的音乐”,抒写着“力的诗歌”,激荡着“力的律吕”。对这首诗歌的解读抓住诗眼“力”,就会感受到“五四”时期扑地点、事件缘由都浓缩在“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大意是三月七日那天,苏轼与朋友去黄州城东南三十里外的沙湖,半路遭雨,从人拿着雨具已经提前走了,众人没了雨具,被淋得十分狼,只有苏轼一人享受雨中漫步徐行。不久天气放晴,作者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雨中记行的词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