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主持/邓静「课堂丨●备教策略对传统文化经典的批判与继承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论证问题说开去O黄会兴(平湖市当湖高级中学,浙江嘉兴314200)摘要:孟子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文选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后,对其论证问题的争议不断。对文本深度思辨,多角度看待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新课程理念下语文学习的新样态。从西方逻辑与东方感悟两个相异视角审视文化经典,有助于批判继承、去粗取精、中西贯通地学语言、品思想,借此认识经典的不朽魅力,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关键词:传统文化经典;论证逻辑;传统思维;文化价值;批判与继承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选人了孟子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文。其中“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句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在新时代下对其又可以辩证思考,从新的角度作出辨析或阐释。如何学习传统经典?语文学科必须基于语言这一质料来开展学习活动。在理解文本内容和主旨的过程中,有学生就指出该文论证不严密:从“孺子人井”推导不出“四端”说。也有学生认为开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全称判断表述不严谨,并追问:有“仁心”就能行“仁政”吗?用当下的观点和理性思维方式看传统经典,经典未必尽善尽美;而用历史的眼光评判,则更为客观公允。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文为例,我们可从文本辨辩析、思维探究、文化传承等方面品评审视,由表及里、批判继承、融会贯通地理解中华传统智慧,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表达能力。一、基于论证层面的理性审视运用理性思辨和逻辑推理知识质疑问难,重新审视选文的内在逻辑,确实可以发现一些文本论述的逻辑问题。(一)人性本善的核心概念含混课文论述目的是“行仁政”,而“行仁政”的基础是人性本善。人性如何本善?孟子举例说有“人乍见孺子将人于井,皆有术惕侧隐之心”。1.是否偷换概念?有学生说此假设性例证是为了论述“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即界定文本底层核心概念是“性善论”。本文作者孟子用例证和貌似判断的“所以谓”偷换了“不忍人之心”的定义。“所以谓”译为“之所以说……是因为……”,这不是概念界定,而是用一个具体事例来进行因果论证。孟子举例是要说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先天的,而不是出于情谊、虚名和自利。从这个角度来说,孟子的人性理论的确是“先验论”的,是主观唯心的。2.是否孤证难圆?学生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抽象普适概念,“孺子人井”是具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