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3.4】前体RNA的加工和降解mRNA【2011038A】【2013159X】【2013035A】过程真核生物前体mRNA合成后,需要进行5'-端和3'-端(首、尾部)的修饰以及对前体mRNA进行剪接,才能成为成熟的mRNA,被转运到核糖体,指导蛋白质翻译5’-端加入“帽”结构RNApolⅡ催化合成的新生RNA在长度达25~30个核苷酸时,其5'-端的核苷酸就与7-甲基鸟嘌呤核苷通过不常见的5',5'-三磷酸连接键相连加帽过程由加帽酶和甲基转移酶催化完成5'-帽结构可以使mRNA免遭核酸酶的攻击,也能与帽结合蛋白质复合体结合,并参与mRNA和核糖体的结合,启动蛋白质的生物合成3‘-端加入多聚腺苷酸尾真核mRNA,除了组蛋白的mRNA,在3'-端都有多聚腺苷酸[poly(A)]尾结构poly(A)尾的出现是不依赖于DNA模板的转录最初生成的前体mRNA3'端长于成熟的mRNA。因此认为,加入poly(A)之前先由核酸内切酶切去前体mRNA3'端的一些核苷酸,然后加入poly(A)这一过程在核内完成,而且先于mRNA中段的剪接尾部修饰是和转录终止同时进行的过程一般认为poly(A)的长度与mRNA的寿命呈正相关poly(A)的有无与长短与维持mRNA本身稳定性和mRNA作为翻译模板的活性高度相关组蛋白基因的转录产物,无论是初级的或成熟的,都没有poly(A)尾巴剪接定义前体mRNA中被剪接去除的核酸序列为内含子的序列,而最终出现在成熟mRNA分子中、作为模板指导蛋白质翻译的序列为外显子序列。去除初级转录物上的内含子,把外显子连接为成熟RNA的过程称为mRNA剪接过程内含子形成套索RNA被剪除剪接首先涉及套索RNA的形成,即内含子区段弯曲,使相邻的两个外显子互相靠近而利于剪接内含子在剪接接口处剪除【2020143X】前体mRNA含有可被剪接体所识别的特殊序列,其内含子两端存在一定的序列保守性内含子含有5'-剪接位点、剪接分支点和3'-剪接位点大多数内含子都以GU为5'-端的起始序列,而其末端则为AG-OH-3'5'-GU……AG-OH-3’称为剪接接口或边界序列剪接过程需两次转酯反应第一次转酯反应是由位于内含子分支点的腺嘌呤核苷酸的2'-OH作为亲核基团攻击连接外显子1与内含子之间的3',5'-磷酸二酯键,使外显子1与内含子之间的键断裂,外显子1的3'-OH游离出来。此时套索状的内含子与外显子2仍然相连第二次转酯反应由外显子1的3'-OH对内含子和外显子2之间的磷酸二酯键进行亲核攻击,使内含子与外显子2断开,由外显子1取代了套索状内含子。这样,两个外显子被连接起来而内含子则被以套索状的形式切除掉这两步反应中磷酸酯键的数目并没有改变,因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