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文化研究教育教学34《古代汉语·通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尹戴忠尹伊达陈鹏(湖南科技大学,湘潭,411201)【摘要】老师们对古代汉语课程思政的教育,往往偏重于文选部分,而忽略了通论部分。古代汉语通论部分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如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脚踏实地的求实精神、善于变通的思维方式、发展变化的历史观等,这些都值得老师们深入挖掘,并将思政教育贯穿古代汉语教学全过程。【关键词】古代汉语;通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一、引言20世纪60年代,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率先出版,每个单元由三大块组成:文选、常用词、古汉语通论。该教材是最早的、最经典的、使用范围最广的教材,后出《古代汉语》教材一般把它奉为圭臬,内容上也基本包括以上三大块。古代汉语通论,不同的教材有不同的名称,如郭锡良先生(1996)主编的《古代汉语》把它称为“古代汉语常识”,洪波先生(2005)主编的《立体化古代汉语教程》把它称为“语文知识”,董志翘先生、杨琳先生(2012)主编的《古代汉语》把它称为“通论”。也有些《古代汉语》教材将通论部分的内容分为文字、词汇、语法、修辞、音韵和训诂等章节独立编排,如许嘉璐先生(1992)主编的《古代汉语》、李国英先生、李运富师(2007)主编的《古代汉语》、赵世举先生、李运富师(2013)主编的《古代汉语》等。这些教材虽然对古代汉语通论的名称不同,或者把通论的内容分章独立编排,但内容大同小异,都是讲述古代汉语的理性知识,与文选所讲述的感性知识相辅相成。老师们讲授古代汉语时,大多以文选和通论为主,一般不专门讲授常用词。郭锡良先生也强调文选与通论并重:“我们首先重视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的结合,把文选和古代汉语常识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郭锡良,1996:1)古代汉语通论包括文字、词汇、语法、修辞、音韵、训诂等基础知识。通论部分都是理论知识,大多认为通论知识与课程思政无关,老师们在上课时也忽略了其中的思政元素,通论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目前关于古代汉语课程思政的研究成果,数量有限,笔者在知网上以“古代汉语思政”为关键词搜索,仅发现36篇期刊论文,无硕博士学位论文。这36篇期刊论文中,大多是从整体(包括文选与通论)的角度谈论古代汉语的课程思政,共34篇,如王思齐(2023)的《“大思政课”:论“古代汉语”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彭有明、徐云(2022)的《从课程思政的角度谈古代汉语的教学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