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景建筑的建筑空间设计方法研究_李羿.pdf
下载文档

ID:357461

大小:2.45MB

页数:4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3-22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建筑 空间 设计 方法 研究 李羿
84城市建筑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2023.021 项目介绍西安曲江运动公园二期项目位于西安市曲江新区南部的核心位置,是曲江电竞园项目群众多子板块之一,整个项目区域占地 44 hm2,建筑面积达 30 hm2,产业园集三大主题公园和两大产业配套区于一体,旨在将电子竞技、赛事直播、游戏研发、电子竞技培训及文娱等进行深度融合,开创曲江“电竞+泛娱乐”的全新电竞业态模式。项目周边配套设施完善、公共交通便捷、道路密布。设施以住区为主,紧邻地块东侧为在建的重要场馆万人综合文化中心及其配套的服务设施。从城市片区方位分析,项目用地西侧为西安市城市中轴线,以及地铁 2 号线、4 号线方向,较好地解决了地下交通问题,提供了更为简洁且多样化的服务。项目西北及北侧为西安市主城区方向;东侧为待开发区域,潜力巨大。为了明确本项目的可达性情况,通过 ArcGIS 设置一个以地块为中心的 520 min 的步行及骑行范围。在项目周边步行及骑行 20 min 范围内,可以覆盖金滹沱地铁站,以及周边约 16 个住宅小区、3 所中小学,项目地块可达性较优(见图 1)。2 方案设计2.1 外部空间设计因项目用地本身有一定地势,为了尽量减少对周边设施的影响,以及保留市民原有的户外活动空间,整个项目运用地景式的处理手法,将建筑与地势结合并融于地下,以达到弱化建筑形态、强化地面景观及运动公园功能的效果,减少建筑空间对用地空间的占用(见图 2)。同时本项目用地作为其他三块场地的中心,应承担起链接聚合周边三块场地的功能,但由于地势与交通条件的限制,难以利用地表进行串联。只能通过对地形的处理,摘要地景建筑是在经过对大地形态的回应、介入、重塑、整合之后,表现出水平伸展的大地景观的特征,并最终达到建筑与大地形态同质的一种建筑形态。地景建筑不只是与场地的结合,它不仅打破了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的界限,而且为建筑、人文与地域、生态与科技的平衡寻求到了一条新的解决途径。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西安曲江运动公园二期项目的简单介绍及对其设计过程的分析,在一种以环境为基础,以周边区位、景观条件、建筑特点等为影响因素的前提下,研究一种将建筑形态及内部空间布局特点相互结合的地景式商业建筑设计方法。关键词地景建筑;空间设计;景观设计中图分类号TU984.1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892/ki.csjz.2023.02.24Abstract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s an architectural form that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horizontally stretched landscape after responding,intervening,reshaping,and integrating the form of the earth,and finally achieves the homogeneity of the building and the form of the earth.Landscape architecture is not just a combination with the site.It not only breaks the boundaries between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landscape design,but also seeks a new solution for the balance of architecture,humanities and regions,ecology and technology.Therefore,this paper attempts to study a landscape style commercial building design method based on environment,surrounding location,landscape conditions,archite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other influencing factors by simpl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phase project of Xian Qujiang Sports Park and analyzing its design process.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space design;landscape design地景建筑一词来源于对“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理解,其中“landscape”本身具有丰富的内涵,其翻译方式有着许多争论,如风景、景观、地景、园林等。将“landscape”解释为“地景”一词最早出现于地理学,用来描述某地区的地理特征,指自然界中地表形态、肌理等综合呈现出来的地貌景观,是大地区域的总体性特征。作者简介:李羿(1994-),男。研究方向:地域性建筑。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地景建筑的建筑空间设计方法研究Study on the Architectural Space Design Method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李羿Li Yi 85 2023.02/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Theory 建筑设计理论改善项目地形与城市道路的高差关系,在场地中形成一张具有拉力的流线网络,自然形成连桥系统连接周边地块,使其与周边地块产生直接互动关系,互相借势(见图 3)。项目为了尽可能小地影响场地作为城市运动公园的基础属性,选择将配套商业尽数掩埋在地表以下,在零星的节点处与景观产生交会,形成较好的互动关系。在保留其公园基本性质的前提下,带动商业活力,并对表皮进行有机处理,让流线更加富有趣味性,顺势形成一个有流动性的景观(见图 4)。解决了上述问题后,周边场地的人流动线,将在本地块内交织成一张立体路网,从而极大地改善城市片区的步行体验,使得运动公园景观与商业相互交融渗透,打造出新的业态布局,激活了城市活力。2.2 界面整体性设计2.2.1 外部形态本项目的界面整体性设计主要为原地表空间界面与下沉空间的形态整体性设计。首先,项目用地与周边地块同属“景观运动公园”片区,从功能、空间、语言形式等角度均需有较强的联系性。项目用地本身南高北低,覆土厚度南侧大于北侧。一是从减少土方开挖角度出发,二是用地南侧原有一卫星站,需要考虑限高要求,所以首先考虑在用地北侧布置建筑(见图 5)。然后结合空间的引导性,将空间的使用者引入地下的商业空间,同时使用者也可以选择直接进入公园区域,从而激活整个建筑,使整个空间呈现出一种上行的态势,拾级而上。另外,在垂直交通系统上,采用了坡道加台阶加绿化的形式,与传统的楼梯台阶形式相比,不仅较好地解决了图 2 形态生成图 1(图片来源:作者自绘)图 1 项目周边可达性参考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86城市建筑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2023.02高差的问题,形态上也具有一定优势,在缓解人对于高差的恐惧心理的同时,也使整个空间更具有趣味性、实用性,增加空间活力,凸显了空间形态的特点(见图 6)。2.2.2 材料选取本项目所使用的材料以代表科技的银灰色为主,以自然环境植物的绿色为辅。因界面形态的整体性要求,原地表表面延伸至屋顶和下沉的中庭空间,三个不同的空间具有相互渗透流通的空间特征,与此同时削弱了下沉庭院的空间界限,弱化了地下商业建筑部分与环境的对立关系。图 6 核心中庭渲染效果图(图片来源:DU 建筑)图 5 整体渲染鸟瞰图(图片来源:DU 建筑)运用银灰色铝板作为地下建筑区域的主要材料,来奠定整个商业空间的未来感、科技感的主色调(见图 7)。为了与整个地块项目“电竞”的主题产生呼应,同时能与东侧地标性建筑“万人馆”有机地融合。2.2.3 景观方面周边地块建筑均以曲线为设计元素,且整个运动公园的景观设计元素也以曲线为主,因此本地块的建筑及景观设计手法上也需考虑与之呼应。其中,白色的小路为公园慢行系统,能够给来公园运动的人提供安全的步行空间。图 4 形态生成图 3(图片来源:作者自绘)图 3 形态生成图 2(图片来源:作者自绘)87 2023.02/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Theory 建筑设计理论而红色道路则为骑行道路,两种道路环绕整个公园。穿插其中的还包括具有形态呼应及景观特色的特殊运动区域,包括儿童运动区及极限运动区等,均与整个建筑风格产生联系。在植物的方面,乔木选择了植株不大的白皮松、银杏,局部点缀了樱花树,不仅能够较好地表现公园的特质,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空间引导性及美观性。灌木方面选择了较好打理且易于成活的草类,希望人们在享受运动的同时,能够随时驻足、游玩、小憩(见图 8)。3 结语通过对设计实践项目的分析,阐述了地景商业建筑结合运动公园的设计可能性。在地景建筑属性的前提下使用当下较为前卫的非线性设计手段与传统商业结合,产生出较为新颖的地景建筑表现手法。但是地景建筑并非简单地将建筑掩于地面之下,在关注地景建筑表现形态的同时,更需要关注的是人、建筑、环境之间的共存关系,以及人在空间中的体验、感受。只有将人与社会生活等因素融入设计,才能够真正提升人们精神层面的满足感,增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环境,以及人与建筑的交流。在如今的社会背景下,地景建筑的不断发展印证了当代城市中对自然、对人的关注的缺失,而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之一,地景建筑必会越来越多地出现。这种出现随着城市问题的日益尖锐而增多,片面地追逐城市高密度的发展与城市边缘无限度的扩张,使得人的角色在城市中越来越渺小。所以,时至今日,我们仍然需要一种贴近自然的精神归属。“从大地中来,到大地中去。”参考文献1 华晓宁.整合于景观的建筑设计 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2 嵇洁.基于空间体验的地景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研究 D.厦门:厦门大学,2018.3 张远.“地景”思维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D.天津:天津大学,2019.4 崔旭峰.地景建筑第五立面设计的技术策略 D.南京:东南大学,2018.5 宋博文.成都地区当代地景建筑评述与研究 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6 周璐瑶.当代地景建筑“呼吸体”形态探研与实践 D.杭州:浙江大学,2017.7 耿澎.从地景到地境关于建筑情境化的探究 D.呼和浩特:内蒙古工业大学,2016.8 肖卓.基于分形几何学的地景建筑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D.长沙:湖南大学,2016.9 崔愷.再造地景:本土设计的策略之一 J.建筑技艺,2015(02):26-37.10 王晓艳.地景建筑设计研究 D.北京:北方工业大学,2013.11 陈娟辉.地景建筑的景观形态设计初探 D.长沙:湖南大学,2013.12 周瑞.基于非线性的当代地景建筑形态设计研究 D.长沙:湖南大学,2013.13 曲朝辉.浅析地景空间格局的分布 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14 黄文珊.当代地景建筑学科内涵探究 J.规划师,2004(04):80-81.15 佟裕哲,刘晖.中国地景建筑理论的研究J.中国园林,2003(08):32-39.16 成少伟.建筑空间构成 J.华中建筑,1999(01):96-100.图 7 南向沿街立面连桥效果图(图片来源:DU 建筑)图 8 运动公园一角(图片来源:DU 建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