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丹东地区鲜食玉米生产玉米螟的发生与防控_于洪波.pdf
下载文档

ID:354460

大小:989.08KB

页数:2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3-22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丹东 地区 鲜食 玉米 生产 玉米螟 发生 洪波
辽宁农业科学 2 0 2 3(1):8 99 0L i a o n i n gA g r i c u l t u r a lS c i e n c e s文章编号:1 0 0 2-1 7 2 8(2 0 2 3)0 1-0 0 8 9-0 2 d o i:1 0.3 9 6 9/j.i s s n.1 0 0 2-1 7 2 8.2 0 2 3.0 1.0 2 1丹东地区鲜食玉米生产玉米螟的发生与防控*于洪波1,丰 光2(1.辽宁丹玉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辽宁 凤城 1 1 8 1 0 9;2.丹东农业科学院,辽宁 凤城 1 1 8 1 0 9)摘要:丹东地区鲜食玉米生产面积逐年增加,经济效益显著。由于鲜食玉米茎秆和果穗适口性好,在整个生育期内易遭受玉米螟的危害,严重影响鲜食玉米的产量、品质和商品性。文中对丹东地区鲜食玉米玉米螟发生情况进行了总结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防控措施,以期为丹东地区鲜食玉米种植提供参考。关键词:鲜食玉米;玉米螟;防控中图分类号:S 4 3 5.1 3 2文献标识码:B 鲜食玉米是一种集粮食、果蔬、饲料为一体的农作物,主要包括糯玉米、甜玉米和甜糯型玉米,含有人体必需的多种维生素、氨基酸、微量元素等,因其具有特殊风味口感和营养价值,深受消费者喜爱。我国鲜食玉米广泛种植,其鲜穗可以直接采收食用或深加工,秸秆可以作为优质的青贮饲料,显著提高种植者的经济效益。我国是鲜食玉米最大的生产和消费国,目前种植面积已达到每年1 4 0万h m2,辽宁省丹东地区由于无霜期长,每年4月中旬7月上旬都可以进行鲜食玉米播种,由于特殊的气候条件,鲜食玉米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非常好,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已经逐渐向产业化发展。由于鲜食玉米茎秆和果穗适口性良好、抗病虫能力相对较弱等原因,在生产过程中极易遭受病虫侵害,玉米螟就是典型的病虫害之一1。玉米茎秆和叶片受到螟虫危害后形成空洞,影响植株光合、水分和养分的运输,玉米果穗受到螟虫啃食后造成果穗霉烂秃尖,严重影响产量、品质和商品性。丹东地区如何防控减少玉米螟的危害,实现鲜食玉米优质绿色生产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2。1 丹东地区玉米螟发生规律丹东地区是辽宁省糯玉米、甜糯玉米主要生产区,除了鲜食外还有速冻深加工出口及供应连锁快餐企业等,产量和品质的优劣直接决定经济效益的高低。丹东地区玉米螟通常一年发生2代,基本以末代老熟幼虫或蛹的形态在玉米茎秆、穗轴或根茬内越冬,由于越冬代数存在差异,玉 米 螟 各 代 发 生 期 也 不 尽 相 同,有 世 代 叠 加 现象3。每年春季5月中下旬,越冬蛹在夜间陆续羽化,23d开始交配产卵。羽化的成虫具有很强的迁飞能力,伴有趋光性,白天潜伏在作物或杂草中,夜间开始活动。雌蛾通常将卵产在隐蔽杂草或玉米叶片背面叶脉两侧,每次产卵4 0 0颗左右,分布在1 02 0个卵块上,产卵期一般71 0d。玉米螟幼虫共有5个龄期,3龄以前潜藏,4龄以后开始钻驻危害鲜食玉米,玉米螟通常选择玉米幼嫩芯叶、茎秆、花丝、果穗苞叶等湿度、含糖量较高且便于隐藏的部位定居,由其是在春季早播和6月末晚播的鲜食玉米进入大喇叭口期危害最为严重。丹东地区玉米螟第一代卵产于鲜食玉米苗期,通常在5月中下旬6月中上旬,6月中下旬进入主要危害期,幼虫主要取食未展开的鲜食嫩叶,在鲜食玉米抽雄前幼虫已经发育到4龄左右,进而转移到苞叶取食,玉米开花散粉后,进入5龄的幼虫开始沿茎秆向下转移,钻驻雄穗穗柄、雌穗着生节柄和茎秆不同茎节处。第二代虫卵多发生在玉米开花吐丝期,一般在7月中旬左右,幼虫卵化后大量侵入花丝取食,发育到45龄后,部分开始取食果穗籽粒,有的钻入雌穗穗轴,有的钻入雌穗穗柄和下部茎秆4。玉米螟第一代危害相对较大,越冬数量最多且成活率高。玉米螟的发生程度与越冬数量、气候条件、天敌数量及栽培管理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其发生的最适宜温度为1 53 0,相对湿度在6 0%以上。广大鲜食玉米种植户应密切关注当地气象资讯,如果年度气温较高(平均温度2 0)、降雨较多、相对湿度较高(7 0%左右),应该警惕玉米螟暴发并及时做好防控准备。2 玉米螟的防治方法2.1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了特定物种间的相生相克关系进行防治,不会对种植环境造成破坏,并且使用成本较低,而且对提升鲜食玉米的品质大有益处,是最值得推荐的防*收稿日期:2 0 2 2-1 2-0 8基金项目:辽宁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2 0 2 2 0 2 0 3 5 8-J H 2/1 0 1 3)作者简介:于洪波(1 9 7 6-),男,辽宁凤城人,助理农艺师,主要从事特用玉米品种选育与示范推广。通讯作者:丰光(1 9 8 0-),男,辽宁本溪人,研究员,主要从事玉米种质资源创新、遗传育种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辽 宁 农 业 科 学 2 0 2 3年治方法。在 玉 米 螟 生 物 防 治 中,赤 眼 蜂 的 使 用 最 为 广泛5。玉米螟的昆虫天敌有一百多种,用于生物防治且寄生效果较好的是松毛虫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它们将虫卵寄生在玉米螟的卵内,靠耗尽其能量发育自身,起到控制玉米螟种群的作用。丹东地区一般六月中上旬第一批鲜食玉米进入喇叭口期,玉米螟产卵也进入卵盛期,此时放蜂能显著控制玉米螟幼虫的危害。鲜食玉米生产中,使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操作便捷、效益最高,还能显著减少农药的使用量,是最有效的玉米螟绿色防治方式。2.2 物理防治物理防治是利用昆虫的特殊生物习性捕杀玉米螟,达到绿色防治的目的。例如,利用玉米螟较强的迁飞能力和趋光性等特点,使用“投射式杀虫灯”、“双光雷达自控式害虫诱杀灯”、“频振式杀虫灯”等安置在鲜食玉米生产田中,一般每6 6 7m2设置34组即可,可以有效诱杀玉米螟成虫。还可以利用玉米螟性信息素、性诱剂等作为诱捕药物来捕杀玉米螟成虫67。这些方法特异性强、诱捕效果好,能够达到很好的防治效果。但是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要对玉米螟的潜在危害做出精准的预判,而且该方法只能捕杀玉米螟成虫,所以需要与其他绿色防控方式相结合,才能达到更好的绿色防治效果。2.3 化学农药防治使用农药控制鲜食玉米虫害具有见效快、效果好、且不受地域性和季节性限制等诸多优点。当玉米螟大爆发时,农药防治是最为快速有效的防治策略。针对鲜食玉米生产主要参考绿色食品生产中的农药使用,目前主要依据为 国家绿色食品农药施用准则(NY/T 3 9 3-2 0 2 0),以及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NY/T1 2 7 6-2 0 0 7)。针对AA级绿色食品的生产,可用农药主要包括以下5大类,分别为植物和动物来源、微生物来源、生物化学产物、矿物来源及其他来源的农药,目前使用最多的是微生物农药,主要有球孢白僵菌、苏云金杆菌、棘胞木霉菌、核型多角体病毒和微生物代谢产物等,还有部分植物源农药如苦参碱、印楝素等8。针对A级绿色食品的生产除了可以使用以上5类农药外,还可以合理施用3 9种化学合成杀虫剂,比如使用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颗粒、阿维氯苯酰、乙多甲氧虫、高效氯氰菊酯等。鲜食玉米生产过程中,化学农药防治玉米螟仍然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9。鲜食玉米的绿色生产要合理使用化学农药,还应该严格遵循施用规程,合理施药不超剂量,而且在采收鲜穗前1 5d不宜使用农药防治。3 展望鲜食玉米生产中玉米螟的发生要做到提早预警预防,建立高效的鲜食玉米田间玉米螟监控机制,利用信息技术实时监控和掌握玉米螟发生动态,遵循综合防治的方针,合理做出绿色、精准的防治1 0。目前,丹东地区广大鲜食玉米种植户更多倾向于使用化学农药防控玉米螟,随之带来的农药残留和污染一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农药滥用现象是由于农民缺乏病虫害管理知识导致,绝大部分鲜食玉米种植者对田间病虫害的了解还不够详尽,对农业虫害的知识欠缺,使其无法精准高效地治理,导致防治资源的极大浪费。未来还需要大力推广生物源农药的使用,组织专业化的培训指导,向广大鲜食玉米生产者传授绿色用药的相关知识,实现真正的绿色食品生产。参考文献:1 李鑫,刘艳琪,付婧萍,等.鲜食玉米生产中的玉米螟防控技术进展J.草地学报,2 0 2 2,3 0(4):8 2 58 3 4.2 杨宸,何康来,王振营.玉米螟蛀孔和越冬幼虫在玉米上的空间分布J.玉米科学,2 0 2 1,2 9(6):1 5 71 6 3.3 王宏林.苏家屯地区投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研究J.园艺与种苗,2 0 2 1,4 1(9):7 27 3.4 刘培斌,王凯,张海东,等.辽宁沈阳玉米螟越冬代发生动态及监测技术研究J.中国植保导刊,2 0 2 0,4 0(9):3 94 3.5 王宇,刘兴龙,王克勤,等.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田玉米螟技术优化J.黑龙江农业科学,2 0 2 2(4):3 94 3.6 邸垫平,杨菲,张爱红,等.性诱剂与种衣剂联合应用对玉米螟的防治效果J.河北农业科学,2 0 2 2,2 6(1):8 18 4.7 韩海亮,章金明,包斐,等.不同性诱剂对玉米螟的诱捕效率及在种群监测中的应用J.植物保护,2 0 2 1,4 7(5):3 1 03 1 3.8 支昊宇,丁新华,陈萍,等.氯虫苯甲酰胺对玉米螟解毒酶活性及生长发育的影响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 0 2 1,4 4(1):8 99 6.9 谢友荣,林美荫,高云鹤,等.气象条件对通辽地区玉米螟冬后存活率的影响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 0 2 1,3 6(2):1 3 21 3 4.1 0 王圣楠,张元莉,杨久涛,等.害虫靶标系统在玉米螟监测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植保导刊,2 0 2 1,4 1(1 2):3 13 3.C o r nB o r e rO c c u r r e n c ea n dP r e v e n t i o nM e a s u r e so nF r e s hC o r nP r o d u c t i o n i nD a n d o n gA r e aYU H o n g-b o,F E NGG u a n g(1.L i a o n i n gD a n y uS e e d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C o.,L t d.,F e n g c h e n g,L i a o n i n g 1 1 8 1 0 9;2.D a n d o n gA c a d e m yo fA g r i c u l t u r a lS c i e n c e s,F e n g c h e n g,L i a o n i n g 1 1 8 1 0 9)A b s t r a c t:T h ea r e ao f f r e s hc o r np r o d u c t i o n i n c r e a s e db yy e a r s i nD a n d o n ga r e aw i t hr e m a r k a b l ee c o n o m i cb e n e f i t s.f r e s hc o r nw a sv u l n e r a b l e t ot h eh a r mo f c o r nb o r e r d u r i n g t h ew h o l eg r o w t hp e r i o dd u e t o t h eg o o dp a l a t a b i l i t yo f s t e ma n de a rw h i c hs e r i o u s l ya f f e c t s t h ey i e l d,q u a l i t ya n dc o mm o d i t y.A c c o r d i n gt oc o r nb o r e r l i v i n gh a b i t s,i t i n t r o d u c e dt h eh a r mr u l ea n ds y m p t o m so f t h ec o r nb o r e ra n dt a k e nt a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