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学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案5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人教版).doc
下载文档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学年 高考 地理 一轮 复习 自然 地理环境 整体性 差异性 人教版
考案[5]第五章测试题 (2023年·济宁模拟)某课题组为研究福建南部地区坡耕地不同利用方式的水土保持效果,选取当地某径流小区开展实验研究,根据当地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分别设置3个实验组:(1)实验组Ⅰ:顺坡种植百喜草(多深长根系),植被盖度(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的面积占地面的比率)约95%;(2)实验组Ⅱ:顺坡种植大叶相思,植被盖度约75%;(3)对照组:顺坡裸地,每年适时除草。该实验以每次降雨过程为单位,监测某年5月和8月多场降雨过程的相关数据。下表为各径流小区5月和8月降雨与土壤流失量的关系。据此完成1~3题。 降雨月 份(月) 降雨 次数 降雨量 (mm) 降雨强度 (mm/h) 土壤流失量(g) 甲 乙 丙 5 1 26.70 1.46 7.818 0.168 25.217 2 32.00 2.20 22.928 9.750 324.042 3 24.32 3.05 32.233 11.2375 386.549 8 4 11.75 2.66 5.975 2.451 221.785 5 14.40 3.24 19.135 3.170 226.180 6 53.33 3.88 222.121 130.335 4 867.960 1.造成该地8月降雨强度多大于5月的天气系统最可能是( A ) A.气旋 B.反气旋 C.冷锋 D.暖锋 2.表中的甲、乙、丙依次代表( C ) A.实验组Ⅰ、对照组、实验组Ⅱ B.对照组、实验组Ⅰ、实验组Ⅱ C.实验组Ⅱ、实验组Ⅰ、对照组 D.实验组Ⅱ、对照组、实验组Ⅰ 3.据实验数据推断,下列水循环环节中,对土壤流失量影响较显著的是( D ) ①降雨 ②蒸发 ③下渗 ④地下径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解析] 第1题,福建位于东南沿海地区,5月份受锋面雨带影响,8月份台风活动较多,故造成该地8月降雨强度多大于5月的天气系统最可能是气旋。第2题,实验组Ⅰ顺坡种植百喜草,多深长根系,植被盖度约95%,植被盖度最大,根系深长,水土流失最少,对应乙;实验组Ⅱ顺坡种植大叶相思,植被盖度约75%,植被盖度较小,水土流失较多,对应甲;对照组顺坡裸地,每年适时除草,缺少植被保护,水土流失最多,对应丙,故表中的甲、乙、丙依次代表实验组Ⅱ、实验组Ⅰ、对照组。第3题,据实验数据推断,对土壤流失量影响最显著的水循环环节是降雨,降水量大,对地表侵蚀强,①对;下渗量越大,地表径流量越小,侵蚀越弱,水土流失越少,③对。 (2023年·湖南省郴州市模拟)枯落物是植物地表器官枯死后的所有有机质的总称,地表枯落物蓄积量与径流等因素密切相关。科考组选择黄土高原某小流域内分别均匀种植乔木、灌木、草本的三个坡面观察枯落物。这三个坡面具有相似坡度、相同坡向,撂荒之前均为坡耕地,植被恢复年限均大于25年,植被生长过程受人类影响很小。下图示意三个坡面不同坡段枯落物蓄积量。据此完成4~5题。 4.图中①②③对应的植被类型依次是( A ) A.乔木 灌木 草本 B.草本 乔木 灌木 C.灌木 草本 乔木 D.草本 灌木 乔木 5.①②类植被单位面积的地表枯落物蓄积量均是在坡中最多,其共同的原因是( B ) A.径流在坡中的速度最快 B.径流搬运作用在坡中明显削弱 C.径流量在坡中达到最大 D.地表枯落物在坡中的产量最多 [解析] 第4题,乔木的生产能力最强,产生的枯落物最多,枯落物蓄积量最大,①为乔木;草本生产能力最弱,产生的枯落物最少,枯落物蓄积量最小,③为草本,②为灌木。第5题,①、②类植被单位面积的地表枯落物蓄积量均是在坡中最多,说明径流在坡中的速度最慢,径流搬运作用在坡中明显削弱。 (2023年·湖南省湘东六校联考)峨眉山位于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东缘的过渡地带,山体南北延伸,山前平原海拔551 m,山顶海拔3 099 m。下图示意乔木、灌木、草本及藤本植物在峨眉山5个垂直植被带内的数量。据此完成下面6~8题。 6.下列海拔植被带内,草本在该植被带内所占比例最大的是( D ) A.600~1 099 m B.1 100~1 899 m C.1 900~2 799 m D.大于2 800 m 7.<600米地带内的物种数偏少,原因最可能为( D ) A.气候干旱 B.地形陡峭 C.土壤贫瘠 D.人类活动 8.1 100米以上各地带中,以1 100~1 899米地带内的物种数最多,推测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A ) A.水热 B.径流 C.土壤 D.地形 [解析] 第6题,据图可见,草本在植被带内占比最大的是大于2 800米。第7题,当地位于夏季风迎风坡,降水多,不会气候干旱,故A错误;山前平原海拔小于600米,地带地形应不会陡峭,流水侵蚀速率慢,土壤因沉积而不会贫瘠,排除B、C;小于600米地带地形平坦,位于四川盆地边缘,人类活动影响大,所以物种数偏少,选D。第8题,植物生物量的高低与气候关系极大。由材料可知,该地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地形的抬升作用,海拔较高处的降水会多于山麓地带,因此植被覆盖率较高,生物量较大,故答案选A。 (2023年·湖北省宜昌市模拟)为研究同一植被类型生长季地上生物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某研究小组5-9月选取祁连山南坡同一植被类型的四块不同样地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地上生物量的大小与当地前几月的水热条件呈正相关,且植物覆盖度、植物高度与生物量大小呈正相关。下图示意四块样地灌丛草甸地上生物量的时空变化。据此完成9~12题。 9.关于祁连山南坡四块样地生长季地上生物量的描述正确的是( D ) A.7月四地地上生物量差异最小 B.8月乌鞘岭地上生物量最大 C.5-9月祁连和野牛沟的地上生物量变化不一致 D.5-9月乌鞘岭和门源的地上生物量变化一致 10.9月乌鞘岭和野牛沟地上生物量差异较大,其自然原因可能是( B ) A.野牛沟距海更近,9月累计水分更充足 B.野牛沟气温回升慢,植被萌发迟缓,9月之前地上生物量处于累积阶段 C.乌鞘岭距海更近,9月水热组合更好 D.乌鞘岭9月受冬季风降温更明显,气温较低 11.若考虑放牧强度对植被覆盖度和植物高度的影响,关于放牧强度的推断,正确的是( B ) A.祁连>门源 B.乌鞘岭>野牛沟 C.野牛沟>门源 D.祁连>乌鞘岭 [解析] 第9题,读图可知,祁连山南坡四块样地生长季地上生物量,5月四地地上生物量差异最小;乌鞘岭在7月地上生物量最大;5-9月祁连和野牛沟的地上生物量变化基本一致;5-9月乌鞘岭和门源的地上生物量变化一致。第10题,9月乌鞘岭和野牛沟地上生物量差异较大,其自然原因可能是野牛沟纬度较高,气温回升慢,植被萌发迟缓,9月之前地上生物量处于累积阶段;野牛沟位置偏向西北方向,距海更远,9月累计水分较少;乌鞘岭距海更近,9月降水少,气温较高,水热组合较差;乌鞘岭9月是秋季,受冬季风降温不明显,晴天多,气温较高。第11题,若考虑放牧强度对植被覆盖度和植物高度的影响,乌鞘岭降水量大于野牛沟,但植被覆盖度、高度较低,说明放牧强度较大,乌鞘岭>野牛沟。 12.(2023年·广东省汕头市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阿塔卡马沙漠位于南美洲西海岸,南北向狭长分布,宽度只有几十公里。被分为海岸山脉、中央山谷和安第斯山脉三大地形区,平均海拔2 400米。阿塔卡马沙漠气候极端干旱,多数地区年降水量不足1 mm,被称为世界旱极。沙漠中广泛分布着干盐湖和盐壳,而风成沙丘极少。阿塔卡马沙漠作为地球上与火星环境最相似的地区之一,对其自然地理环境的研究有助于为人类探测火星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下图为阿塔卡马沙漠示意图及地形剖面图。 (1)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阿塔卡马沙漠的环境特征。 (2)从大气运动角度,简析阿塔卡马沙漠降水稀少的可能原因。 (3)推测中央山谷边缘及内部都没有成片大面积风成沙丘分布的原因。 [解析] 第(1)题,阿塔卡马沙漠属于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气候极端干旱;该地的气候特征导致该地河湖稀少,且多为咸水湖;干旱的气候特征导致植物难以生长,植被稀少,以至于该地多沙漠景观;沙漠地区降水稀少、地表缺乏植被,导致土壤贫瘠、富含盐类物质。第(2)题,读图可知,阿塔卡马沙漠位于南纬20°-30°之间,大部分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南信风控制;东南信风从南美内陆吹来,水汽含量少,且该地位于山地背风坡,空气更为干燥,以下沉气流为主,难以形成降水;同时西部沿岸地区受秘鲁寒流影响,空气下冷上暖,形成逆温层,空气对流弱,亦难以形成降水。第(3)题,谷地内部气候干旱,河流少流量小,沙质物质少;根据材料分析谷地地表多被盐壳覆盖,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风力的侵蚀作用,进一步减少沙物质的产生;读地形剖面图可知,边缘为山地向谷地过渡带,坡度大,多砾石沉积;综上分析,谷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地形影响风力较弱。 [答案] (1)阿塔卡马沙漠属于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气候极端干旱;干旱气候导致该地河湖稀少,多为咸水湖;干旱的气候导致植物难以生长,植被稀少,多沙漠;降水稀少、地表缺乏植被,导致土壤贫瘠、富含盐类物质。 (2)阿塔卡马沙漠位于南纬20°-30°之间,大部分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南信风控制;东南信风来自于内地,且处于山地背风坡,空气中水汽含量极少;副热带高压和背风坡的东南信风,均以下沉气流为主,水汽难以冷却凝结成雨;西部沿岸地区受寒流影响,空气下冷上暖,(造成逆温层)抑制了空气对流,不利于成雨。 (3)谷地内部气候干旱,河流少流量小,缺乏充足的沙质沉积物,沙物质来源少;地表被盐壳覆盖,减轻了风力的侵蚀作用,进一步减少沙物质来源;边缘为山地向谷地过渡带,坡度大,多砾石沉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地形影响,风力较弱。(任选四点) 1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地垂直带内部的分异规律,日益为地理学研究所重视。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在山地苔原带下部,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植物多样性较低;随着海拔升高,环境压力变大,物种间竞争减弱,植物多样性升高;在更高海拔区域,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地理科考队调查某山峰的苔原带(海拔2 000—2 600米)时发现,该苔原带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多样性异常;阴、阳坡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但植物多样性差异显著(下图)。 (1)确定该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以及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 (2)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与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 (3)分析与阴坡相比,苔原带阳坡地表温度和湿度的特点及产生原因。 (4)说明从2 300米至2 600米,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逐渐缩小的原因。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可知,在苔原带底部地区,植物种类较少,随着海拔升高,植物多样性增加,到了高海拔地区,植物多样性减少,所以山地苔原带的植物多样性应该呈低-高-低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阳坡曲线一直呈下降趋势,植物多样性一直降低,说明受到了干扰。按照一般变化规律,植物多样性应当先增加再减少,阳坡2 000-2 300米之间,植物多样性少,而在2300米以上,基本符合苔原带植被类型的变化规律,所以在2 300米以下,干扰强度强,2 300米以上,干扰强度减小。第(2)题,读图结合上题分析可知,未遭受干扰时,阳坡苔原带的多样性多于阴坡。海拔较低地区(2 000米以下),少数植物获得竞争优势,随着海拔升高,多样性增加。在遭受干扰情况下,阳坡在2 200米以下,多样性多于阴坡。如果按照未遭受干扰的情况,阳坡和阴坡降水量及坡度差别不大,在2 000米以上到2 300米之间均应为增加的趋势,所以可以推断,阳坡同海拔的多样性多于阴坡。第(3)题,阳坡受太阳光照时间较长,获得太阳辐射多,所以温度高。根据材料可知,阳坡与阴坡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