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1953-1956年)第八章一、过渡时期的总任务(一)国家总任务与中国共产党路线的内涵总任务:1953年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思想内涵: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与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的改造。(二)总路线的形成过程1949年3月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简称《共同纲领》)到1953年12月的《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简称《提纲》),才最后确定总路线(三)关于过渡时期与发展战略的转变第一节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一)编制过程与特点编制历时三年多特点是边实施、边修改、边补充(二)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以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三)投资规模与分配“一五”计划的基本建设投资为427.4亿元部门分配上,工业部门是重点,地区分部上内地是重点(四)技术、设备引进“一五”计划的计划建设重点是建立起一批大型骨干企业“一五”计划引进技术设备的主要项目,是从苏联引进的156个大型企业的成套设备。此外,从东欧国家引进技术设备69项“一五”计划在引进设备的同时,注意引进技术,引进人才和管理方法一、粮、棉、油的统购统销与多种物资的统购统配(一)市场紧张状况及其原因1951年起开始出现粮食供不应求的现象,1952年愈加严重。根本原因是农业生产水平地下,人均粮食数量少。1953年后开始的经济建设追求大规模、高速度,要求提供更多的农业原料,部分粮食生产变为经济作物的种植,使得粮食问题更加紧张。(二)艰难的决策(三)作用二、将个体农民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农业生产合作制(一)土地改革后农村中农化趋势农户各阶层构成单位:%阶层社员户贫雇农中农富农地主其他土改结束时—57.135.83.62.60.91954年年末4.22962.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