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公共关系的对象与手段•公众是公共关系的工作对象•传播是公共关系的手段•网络传播与新媒体的挑战第3章知识结构与要点公共关系对象与手段公众公众的涵义公众的特征公众的分类传播传播与传播过程传播媒介公关传播模式新闻代理模式公共信息模式双向不对称模式双向对称模式传播类型与方式网络传播与挑战关键名词公众;首要公众;“5W模式”;新闻代理模式;公共信息模式;双向不对称模式;双向对称模式;网络传播《公共关系学》第3章23问题与思考1.怎样理解“公众”的概念和特征?2.如何识别、界定一个组织的基本公众,进行有效的分类并选择合适的交流方式?3.公众分为首要公众、次要公众和边缘公众,在公共关系工作中的实践意义?4.公众分为非公众、潜在公众、知晓公众和行动公众,有什么实践意义?5.大众传播媒介、社会组织自控媒介和作为组织成员的人员媒介,在公关中的作用?6.如何理解和应用新闻代理、公共信息、双向不对称和双向对称等4大公关模式?7.公共关系传播方式与类型可以怎样分类,有什么意义?8.怎样理解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传播的影响与作用?《公共关系学》第3章43.1公众是公共关系的对象•公众的涵义•公众的特征:本质特征与外部特征•公众的分类:主要依据和方法《公共关系学》第3章53.1.1公众的涵义与特征“公众”有其特殊规定——与特定公共关系主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切个人、群体和其他社会组织的总和。不完全等同于“大众”、“民众”和“群众”等概念。公众仅指其中特定部分,即与组织利益有关的部分。不同组织有不同的公众,特定组织的公众是与这个组织生存和发展存在直接、间接或潜在利益关系的所有“人们”的集合。认识公众本质特征,可以界定公众范围,明确基本工作对象;认识公众外部特征,可以了解同样的公众能有不同的分类。《公共关系学》第3章6公众的本质特征1.相关性——与组织存在某种相互依存的交集,相互影响、彼此制约。2.同质性——具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可能形成相似的、一致的态度和行为。3.群体性——是“人们”而非单纯的个体,包括其他的社会组织、初级社会群体和其他同质性群体。4.整体性——共同构成组织整体的公众环境,相互关联、不可分割。忽略任何一种公众,都会程度不同影响到整个公众环境,甚至导致公关状态的恶化。《公共关系学》第3章7公众的外部特征1.差异性态度差异——反映组织及其产品、服务、机构、员工与管理水平等在公众中的形象。位置差异——对组织生存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