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二元离散选择模型一、二元离散选择模型的经济背景二、二元离散选择模型三、二元Probit模型及其参数估计四、二元Logit模型及其参数估计五、二元离散选择模型的检验说明•离散被解释变量数据计量经济学模型(ModelswithDiscreteDependentVariables)和离散选择模型(DCM,DiscreteChoiceModel)的区别。•二元选择模型(BinaryChoiceModel)和多元选择模型(MultipleChoiceModel)。•本节只介绍二元选择模型。•离散选择模型起源于Fechner于1860年进行的动物条件二元反射研究。•1962年,Warner首次将它应用于经济研究领域,用以研究公共交通工具和私人交通工具的选择问题。•70、80年代,离散选择模型被普遍应用于经济布局、企业定点、交通问题、就业问题、购买决策等经济决策领域的研究。•模型的估计方法主要发展于80年代初期。一、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二元选择问题•研究选择结果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选择结果:0、1–影响选择结果的因素包括两部分:决策者的属性和备选方案的属性。•两种方案的选择–由决策者的属性和备选方案的属性共同决定。–例如,选择利用公共交通工具还是私人交通工具,取决于两类因素。一类是公共交通工具和私人交通工具所具有的属性,诸如速度、耗费时间、成本等;一类是决策个体所具有的属性,诸如职业、年龄、收入水平、健康状况等。–从大量的统计中,可以发现选择结果与影响因素之间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单个方案的取舍–一般由决策者的属性决定。–例如,对某种商品的购买决策问题。决定购买与否,取决于两类因素。一类是该商品本身所具有的属性,诸如性能、价格等;一类是消费者个体所具有的属性,诸如收入水平、对该商品的偏好程度等。–对于所有的决策者,商品本身所具有的属性是相同的,在模型中一般不予体现。二、二元离散选择模型1、原始模型•对于二元选择问题,可以建立如下计量经济学模型。其中Y为观测值为1和0的决策被解释变量;X为解释变量,包括选择对象所具有的属性和选择主体所具有的属性。YXyiXii0)(iEiX)(iyEiiiipyPyPyE)0(0)1(1)(EyPyii()()1Xi)0(1)1(iiiiyPpyPp左右端矛盾•由于存在这两方面的问题,主要是模型左右端矛盾问题,导致:–原始模型不能作为实际研究二元选择问题的模型。–需要将原始模型变换为效用模型。一般教科书称为潜变量模型(LatentVariableModel)。–这是离散选择模型的关键。iiiyy1101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