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阅读65专题三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阅读考点1分析概括文本内容©答案见159页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宗璞:且将秃笔长相守李冰何谓“南东西北”?宗璞四卷本《野葫芦引》系列长篇小说《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北归记》是也。宗璞本名冯钟璞。出身书香门第,其父冯友兰是众所周知的大哲学家。宗璞20世纪50年代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60年代后长期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工作,中外文化的滋养使得她“腹有诗书气自华”。宗璞的作品有小说和散文,还有童话和译著。她算不得“多产作家”,却是“多奖作家”,曾获茅盾文学奖、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散文(集)奖等。宗璞住在北京大学燕南园57号冯友兰先生的老屋内。这是一座青砖黛瓦的小院,号“三松堂'如今,房舍虽旧,仍能看出当年的格局:院中三棵松,室内万卷书。宗璞生活在我国高级知识分子群中,接触了众多的文化名家、巨匠,因此知识精英是她创作的独特对象。抗战时期,她随父南迁昆明,在西南联大度过八年。这便是创作反映中国知识界的抗日系列长篇小说《野葫芦引》的丰厚生活基础。她在书中生动地塑造了一批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形象,深刻细腻地刻画了他们的人格操守和情感世界。说起创作,宗璞着实不易。写《东藏记》时,她已病痛在身,写了七年,与疾患抗争了七年。她曾有感而发,作了一首散曲:“人道是锦心绣口,怎知我从来病骨难承受。兵戈沸处同国忧。覆雨翻云,不甘低首,托破钵随缘走。悠悠!造几座海市蜃楼,饮几杯糊涂酒。痴心肠要在葫芦里装宇宙,只且将一支秃笔长相守。”这亦庄亦谐的散曲正是她心境的写照,反映了作家的生命价值、灵魂皈依和坚强意志。一天,宗璞住院了,她穿着病号服倚在床头,因高血压而脸色潮红。她忙着赶写《北归记》,累着了,血压高,头晕Q朋友劝她不要太拼了。她说:“放不下,小说里的故事和人物在脑海里翻腾,挥之不去,不写完睡不着觉。”2015年春夏时分,宗璞突然脑出血,这次病得危急,在重症监护室里熬了两周,又住了三个月院。当时,宗璞曾悲观地认为自己无法再继续写作了Q可是当身体稍有好转,她又重操旧业,开始像蜗牛一样缓缓地爬在格子里,恢复了每天早晨的写作。写一会儿歇一会儿,头晕就去吸氧。有人问她,抱病苦耕的动力何来?她回答:我有责任把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的所想、所为记录下来,呈现给现在的读者。'宗璞不止一次视网膜脱落,几经手术右眼保留了0.3的视力,左眼几乎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