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现象知识点总结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的产生: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固体、气体、液体都可以因振动而发声,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可以被称为声源。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不会马上停止。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介质是指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声音传播的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3.声速:声速表示声音传播的快慢,它的大小等于声音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通常情况下,声音在固体当中传播最快,在气体中传播最慢(V固>V液>V气)。声速还跟温度有关,常温常压(15℃)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4.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柔软多孔的物质可以吸收声音),再次听到声音,被称为回声/回音。只有在回声到达人耳的原声晚0.1s以上,人才能听到回声。如果不到0.1s,回声会和原声混合,使原声加强。计算回声的时候一定要记住:听到回声是声音传播出去再回来,计算距离障碍物的距离时一般是s=𝐯𝐭𝟐。二、声音的三特性: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频率):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频率指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的物理定义是物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Hz)。音调由频率决定,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听到的声音越尖锐人耳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在20~20000Hz。人们把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称为次声波(地震、海啸),把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称为超声波(蝙蝠、海豚)2.响度(振幅):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振幅是指物体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响度有振幅和与发声体的距离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距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距离越远,振幅越小,响度越小。3.音色:声音的品质。音色是分辨各种声音的依据,主要由材料和结构决定。区别男声女声靠音调,区别具体的人靠声色。区分不同的乐器靠音色。特性定义决定因素音调声音的高低,俗称声音的“粗”“细”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响度声音的强弱,俗称音量的“大”“小”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音色声音的品质,用于区分发声体的依据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有关三、声的利用1.声作为一种波,既可以用来传递信息,也可以用来传递能量传递信息:超声波:蝙蝠的回声定位、声呐、B超次声波:海啸地震,利用次声波判断地震的方向和强度传递能量:碎结石;清洁牙齿、手表、眼镜等。2.双耳效应根据声音传播距离的不同,判断声源的方位四、噪声1.定义噪声的定义分为物理学角度和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