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量定理【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动量和冲量的定义。2.能从牛顿运动定律推导出动量定理的表达式,理解动量定理的表述,知道动量定理也适用变力。3.能够运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处理有关问题。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动量定理的推导过程,学会用数学方法研究物理问题。2.用动量定理进行定量计算,提高学生定量计算的能力。3.通过用动量定理处理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质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动手能力,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日常生活、生产实践。2.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教学重点】动量定理的推导及文字表述。【教学难点】应用动量定理解决实际有关问题。【教学方法】实验法、讲练法、讨论法【教学工具】2个鸡蛋、2个烧杯、布、刻度尺【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演示:鸡蛋掉落。图片:鸟撞飞机。提问:鸡蛋为何完好?小小飞鸟何以能撞毁飞机这样的庞然大物?如果没有海绵垫在下面。鸡蛋还会完好吗?教师:上节课学习了动量,同样都是动量由mv变成0,实验中有海绵和没有海绵这两者有什么不同?二、新课教学(一)动量定理为了分析问题的方便,我们先讨论物体受恒力的情况。如图,假定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受到恒力F的作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在初始时刻,物体的速度为v,经过一段时间Δt,它的速度为v′,那么,这个物体在这段时间的加速度就是a=∆v∆t=v'−v∆t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则有F=mv'−v∆t−mv'−mv∆t=P'−P∆t即F∆t=P'−P式子的右边是物体在Δt这段时间内动量的变化量,左边既与力的大小、方向有关又与力的作用时间有关。FΔt这个物理量反映了力的作用对时间的累积效应。1.冲量物理学中把力与力的作用时间的乘积叫作力的冲量,用字母I表示冲量,则I=F∆t冲量的单位是牛秒,符号是N·S。有了冲量的概念,式子就可以写成I=P'−P也可以写成F(t'−t)=mv'−mv2.动量定理动量定理:物体在一个过程中所受力的冲量等于它在这个过程始末的动量变化量。提问:物体在碰撞过程中受到的作用力往往不是恒力,物体不做匀变速运动。那么,应该怎样处理这样的问题呢?学生讨论并发表看法。我们可以把碰撞过程细分为很多短暂过程,每个短暂过程中物体所受的力没有很大的变化,这样对于每个短暂过程就能够应用F∆t=P'−P。把应用于每个短暂过程的关系式相加,就得到整个过程的动量定理。在应用F∆t=P'−P处理变力问题时,式中的F应该理解为变力在作用时间内的平均值。(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