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学习目标:1.[物理观念]知道阴极射线及本质,了解电子及其比荷,知道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及原子核的电荷与尺度。[科学思维]掌握电子的电荷量、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能够通过科学推理解决相关的问题。[科学探究]探究阴极射线的本质,理解α粒子散射实验,揭示实验本质,得出结论,体会科学家的探索方法,提高观察与实验的能力。[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学习体验科学家探索科学的艰辛,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积极探索科学的兴趣。阅读本节教材,回答第78页“问题”并梳理必要的知识点。教材P78“问题”提示:这种射线叫阴极射线,本质是电子流。一、电子的发现1.阴极射线荧光是由于玻璃受到阴极发出的某种射线的撞击而引起的,这种射线命名为阴极射线。2.汤姆孙的探究方法及结论(1)根据阴极射线在电场和磁场中的偏转情况断定,它的本质是带负电的粒子流,并求出了这种粒子的比荷。(2)换用不同材料的阴极做实验,所得比荷的数值都相同,是氢离子比荷的近两千倍。(3)结论:阴极射线粒子带负电,其电荷量的大小与氢离子大致相同,而质量比氢离子小得多,后来组成阴极射线的粒子被称为电子。3.汤姆孙的进一步研究汤姆孙又进一步研究了许多新现象,证明了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4.电子的电荷量及电荷量子化(1)电子电荷量:1910年前后由密立根通过著名的得出,电子电荷的现代值为e=1.602×10-19C。(2)电荷是量子化的,即任何带电体的电荷只能是e的整数倍。(3)电子的质量:me=9.10938356×10-31kg,质子质量与电子质量的比=1836。说明:阴极射线实质是带负电的电子流。二、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1.α粒子散射实验(1)汤姆孙原子模型汤姆孙于1898年提出了原子模型,他认为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弥漫性地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电子镶嵌在球中。(2)α粒子散射实验①实验装置:α粒子源、金箔、放大镜和荧光屏。②实验现象:a.绝大多数的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b.少数α粒子发生了大角度的偏转。c.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角大于90°,甚至有极个别α粒子被反弹回来。实验意义: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否定了汤姆孙的原子模型,建立了核式结构模型。2.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核式结构模型1911年由卢瑟福提出,在原子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它集中了原子全部的正电荷和几乎全部的质量,电子在核外空间运动。三、原子核的电荷与尺度说明:原子半径与原子核半径相差十万多倍,因此原子内部是十分“空旷”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