劈离式肝脏移植研究进展宿华威,韩德恩(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普外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86)[关键词]劈离式肝脏移植;经典劈离方式;在体劈离方式;改良体外劈离方式[中图分类号]R6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905(2002)05-0412-03[收稿日期]2001-08-20[作者简介]宿华威(1971-),黑龙江哈尔滨人,主治医师,硕士。自从StarzI在1963年成功地进行了首例肝移植手术以来,肝移植基础与临床研究发展迅速,其1年存活率已超过85%,5年存活率也达到65%以上。但是随着肝移植成功率的不断提高,供肝缺乏问题日益突出。在美国虽然建立了美国人体器官分享网络(UNOS),来协调供肝来源,但未能改善这种供需矛盾。据统计,近20%~50%的患儿因等待供肝过久而死于原发性肝病。1988年德国医生Pichymayr首次实行了劈离肝移植术(spIittingIivertranspIantation)[1],也就是将一个尸体供肝分割成两半,分别移植给两个不同受体,即“一肝二受”。这种技术在不减少成人供肝库的前提下极大地缓解了儿童供肝缺乏问题,标志着原位部分肝移植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肝脏的应用解剖要掌握劈离式肝脏移植,就应对人类肝脏的解剖学有一个深入地了解。传统上对肝脏的划分是以肝表面解剖作为标志。即以镰状韧带、脐静脉裂为界限,将肝简单的分为右叶和左叶,右叶大,左叶小,方叶和尾状叶均归之为右叶。因肝裂是一个相对缺少血管部位,沿此平面行右叶和左叶切除的方法称为肝裂法。但这种古老的分叶法与肝内结构、特别与血管分布情况不符,远不能满足近代肝脏外科发展的要求。最先提出肝段解剖的是CantIie(1898)。自此后,相继有人进行这方面的解剖研究,进入40年代和50年代,根据胆道X线造影,肝血管铸形标本研究,对肝内部结构的了解更为深入。人们认识到进入肝门结构的肝动脉、门静脉和肝胆管可分为两个独立的系统,供应肝的两个解剖部位———左叶和右叶。这两个系统之间基本上没有肝内的交通。左右两叶体积大致相似,功能也基本相同。这样方叶和尾状叶就包括在左叶内,而原先的左叶则构成左外叶。1957年法国外科医生Couinaud根据门静脉供血和肝静脉引流来描述肝段解剖,将肝脏共分为血液动力学上独立的8个肝段(S1~S8段),称之为Couinaud8段分法。尾状叶为第i段,左外叶分为l、I段,左内叶为第l段,右前叶分为第l、皿段,右后叶分为第V、I段。此命名法对于肝部分移植术而言,是应用最为广泛且被国际外科学界普遍承认的方法。随着人类对肝段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