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双光栅Lau效应测量平板玻璃的折射率实验目的:1.了解并掌握双光栅Lau效应的基本原理。2.学会利用双光栅Lau效应法测量平板玻璃的折射率。实验原理:1948年法国科学家E.Lau在Talbot自成像效应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双光栅Lau效应,即用扩展光源照明两个相互平行且有一定间距的相同光栅,在无穷远处可以看到平行干涉条纹的效应。根据Lau效应(原理简图如图1),使用衍射光栅的基本特性可以得到如下结果,当光栅间距时,其中,k=1,2,3,…,Δ为光栅常数,λ为入射光波长,在第二个光栅后无穷远处可以获得最清晰的干涉条纹。图1Lau效应原理简图当扩展光源的平行光垂直入射到第一个光栅(光栅刻线与平行光管狭缝平行),在望远镜视场中可见几条衍射像。逐渐加宽平行光管的狭缝,视场中的亮线逐渐展宽,成为几个亮带,如图2(a)所示。这时放置第二个光栅(两光栅的刻线要平行),调整两个光栅的间距,当两光栅间距为()的整数倍时,在视场中第一个光栅的亮带内都会出现干涉条纹,如图2(b)所示。如果在Lau效应的光路结构中,在双光栅之间插入透明的平板玻璃,可以证明当旋转平板玻璃时,Lau效应产生的干涉条纹将会随之移动。根据Lau效应和光栅成像原理,将厚度为d、折射率为n的标准平板玻璃样品置于载物台上,且入射光线垂直于样品,转动平板玻璃样品,出射光线横向位移D与入射角i关系为:(1)图2(a)狭缝对第一光栅的衍射像图2(b)望远镜视场内看到的Lau效应其中n为样品折射率。随着载物台的转动,望远镜视场中的条纹发生移动,移动的距离为(为望远镜物镜焦距)。干涉条纹间距为s,当相对于望远镜十字叉丝移动m个条纹时(建议在本实验中移动10条),有:(2)(3)由(1)---(3)可得:(4)换上待测样品(厚度为d1、折射率为n1),同样操作,入射角度为,望远镜视场中干涉条纹也移动m条,与标准样品的参数关系式(4)比较可得:(5)利用公式(5),带入参数即可计算出待测样品的折射率。实验仪器:光栅两块(光栅常数相同,20条/mm),钠光灯(),分光计(极限误差),标准样品一块(),待测样品一块,直尺,万向节四只,铁板一块,支杆若干。实验内容:1组装根据Lau效应测量样品折射率的实验装置。建议:由于空间的限制,的范围为6~8cm.2采用比较法测量样品折射率(标准样品一块;待测样品一块)。(1)测量标准样品厚度、移动10条条纹时的入射角,测量3次。(2)测量待测样品的入射角,测量3次。(3)计算待测样品的折射率。3测量结果误差分析。计算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