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研究05/202325TeBieQiHua特别企划后物质主义价值观视角下的大学生慢就业—基于北京某高校的质性研究□黎娟娟黎文华摘要:通过对首都某高校某文科专业本科生的质性研究发现,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影响着大学生的慢就业选择。主要表现为以社会意义为主的外在价值让位于以个人自主和个人发展为主的内在价值,同时将经济报酬视为给定前提。经济社会发展使得物质基础增加、家庭社会资本的提升、网络媒体的价值引导、大学生生活阅历不足,是大学生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主要成因。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影响下会延续大学生慢就业,进而加剧青年就业难;增加职业认知偏差,导致大学生与社会的脱节;加重焦虑情绪,助推大学生的消极心态;减缓就业能力提升,降低大学生职业韧性。在此基础上,本文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关键词: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大学生;慢就业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近几年来,随着大学生毕业人数的增多,大学生就业中的“慢就业”问题日益引人关注。智联招聘发布的《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2022届我国高校毕业生达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创历史新高。至2022年4月,2022届高校毕业生中仅一半毕业生选择单位就业,同比下降6个百分点,自由职业(18.6%)、慢就业(15.9%)比例同比提高3个百分点[1]。慢就业往往是针对大学生毕业后初职获取时间而言的,指毕业生在毕业之后以游历游学、继续深造、反复备考、尝试创业、等待就业等各种方式暂时不就业的情况[2],慢就业的缓冲期一般为半年到两年[3]。有学者将慢就业分为积极慢就业和消极慢就业,前者指就业者对就业质量要求高,通过继续学习以便增加个人就业优势,或者考察就业市场以便精准选择就业类型,而后者则是不积极适应社会的表现,对职场采取观望、等待,甚至害怕、逃避的态度[4]。既有研究对慢就业成因的分析可归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方面。宏观方面主要关注宏观经济影响、社会突发公共事件,如新冠疫情带来的就业岗位减少、就业岗位的供需矛盾等因素[5][6][7];中观方面主要分析家庭和学校两个因素,如高校教育扩招带来的就业形势严峻、高等教育学科设置不合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不高、高校职业规划教育缺失、高校就业指导不足等,家庭因素则主要是指家庭社会资本的支持导致的大学生对于家庭的依赖[8][9];微观方面则主要关注大学生自身的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