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研究04/202373DianXingYanJiu典型研究乡村青年数字劳动中的社会认同建构与乡村文化空间重塑—基于浙江省L村青年群体的田野调查□奚路阳王管摘要:数字经济的发展孕育了“数字劳动”这一新型的劳动形式和内容,乡村青年群体已经构成现阶段中国数字劳动的主力军。本研究尝试跳脱“剥削”框架,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以浙江省L村的青年群体为研究个案,在分析乡村青年数字劳动的组织与内容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围绕乡村青年数字劳动中的社会认同建构与乡村文化空间重塑展开讨论。研究发现:(1)个人社会资本增值构成数字劳动中乡村青年社会认同的底层逻辑,数字劳动使得乡村青年在职业向度实现由“农民”向“新农人”的个体认同转变,并通过乡村可见性的提升带来群体情感链接的强化,进而促进群体认同;(2)乡村青年数字劳动对乡村文化空间的塑造,对外表现为通过回归“真实”表达实现对城市话语体系下作为“景观”的乡村文化抵抗,对内表现为在数字劳动实践中对传统文化的开发和以多维在场的方式促进乡村交往空间的拓展。关键词:乡村青年;数字劳动;社会认同;乡村文化空间对不同经济时代的区分不在于生产的内容,而在于生产的方式,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1]。数字技术自20世纪中叶诞生以来,持续嵌入并且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而以云计算、5G、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轮数字技术的发展及其与经济运行方式的深度融合,逐步构建了基于“技术-经济”范式的数字经济形态,形成了新型的劳动形式和劳动内容—数字劳动。在该劳动场域中,伴随着互联网而成长的青年群体,特别是乡村青年群体已然构成了主力军:随着我国数字乡村战略的推进,乡村数字新基建、智慧乡村建设稳步发展,截至2022年8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达到2.93亿,占网民整体的27.9%[2]。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的研究报告显示,县城、乡村的数字从业者比例超过了一二线城市,其中乡村数字劳动者比例更是超过六成。青春可以安放的地方不再拘泥于大城市,数字劳动已经成为乡村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在上述背景下,本研究采用田野调查方法,以浙江省L村的青年群体为研究个案,在分析乡村青年数字劳动的组织与内容特征基础上,聚焦以下问题:第一,作为一种主体性实践,乡村青年在数字劳动中的个体与群体社会认同建构过程;第二,作为社会文化实践的重要载体,数字劳动中乡村青年参与乡村文化空间塑造的具体路径。群内每日免费分享5份+最新资料300T网盘资源+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