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城市规划原理讲义2013(2).ppt
下载文档

ID:3484879

大小:30.80MB

页数:193页

格式:PPT

时间:2024-05-09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城市规划 原理 讲义 2013
全国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城市规划原理复 习,复习、考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考试大纲内容分为了解、熟悉、掌握三个层次,但对于考题来说,每题均为1分,故应该对考试内容作全面复习。2、考试均为选择题,单选(80分)和多选(20分)3、认真读懂题目,根据要求选择“正确”的或“错误”的答案。反问的试题形式出现的频率增加。,复习方法,第一步:通读全书1-2遍,理清全书知识框架和脉络第二步:查漏补缺,临考重点复习,城市规划原理核心内容,认识城市城市的特色、作用城乡差别城市与城市化规划城市前期调研现状分析规划设计(各个层次的规划)建设与管理城市规划的实施规划的保护政策法规的制定政策法规的执行,根据考试指定参考用书(以下简称教材)、考试大纲要求及本复习资料的时间安排,城市规划原理科目的复习分为十个章节,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发展;第二章 城市规划的发展及主要理论与实践;第三章 城乡规划体系;第四章 城镇体系规划;第五章 城市总体规划第六章 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第七章 城市详细规划;第八章 镇、乡和村庄规划;第九章 其他主要规划类型;第十章 城乡规划实施,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发展,一、城市与乡村 1、掌握城市和乡村的基本特征 2、熟悉我国城乡社会经济的特点 二、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规律 1、了解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因 2、熟悉城市发展的阶段及其差异 3、熟悉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基本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 三、城镇化及其发展1、熟悉城镇化的含义2、熟悉城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3、熟悉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历程及当前状况四、城市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及资源环境的关系1、熟悉城市发展与区域发展的关系2、熟悉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3、熟悉城市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4、熟悉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一)城市和乡村的基本特征1、城市的产生(1)从军事防御到商品交换为城市(2)城市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剩余品交换和争夺的产物,是社会分工和产业分工的产物。(3)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4)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出现在我国的黄河中下游、埃及的尼罗河下游、西亚的两河流域。2、城市的概念:是非农业人口集中,以从事工商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1)城市产生的定义:人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2)城市功能的定义:工商业活动集聚的场所(3)城市集聚的定义:高密度的人口、建筑和信息是城市的普遍特征(4)城市的区域定义:与周围区域保持密切联系,具有控制、调整和服务等职能(5)城市的景观定义:以人造景观为特征的聚落景观,包括土地利用、建筑物、和空间利用的多样化(6)城市的系统定义:城市是一个复杂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自然社会复合的巨系统。,一、城市与乡村,3、城市的基本特征(1)城市的概念是相对存在的:城乡之间界限日益模糊(2)城市是以要素聚集为基本特征的:人口、建筑、生产、消费、交换,城市集聚效益是其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3)城市的发展是动态变化和多样的:城市的未来不断发展变化(4)城市具有系统性:包含相互流动的经济、政治、社会、空间环境、要素流动子系统等 4、城市与乡村的基本区别(1)集聚规模的差异(2)生产效率的差异(3)生产力结构的差异(4)职能差异(5)物质形态差异(6)文化观念差异 5、城市与乡村的基本联系 城市与乡村的基本联系主要为:物质联系、经济联系、人口移动联系、技术联系、社会作用联系、服务联系以及政治、行政组织联系。,6、我国市制的两个基本特点 一是由多层次的建制构成;二是兼具城市管理和区域管理的双重性(广域型市制:市区与市域)目前我国有直辖市4个,25个副省级城市、280余个地级城市,370余个县级城市(二)我国城乡差异的基本现状1、城乡结构的”二元化”:城乡分治2、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差距已达6:1-7: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3、优势发展资源向城市单向集中4、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严重失衡,二、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规律,1、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因: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出现在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城市形成和发展是在各种力量组合推动下的复杂过程,这些推动力量主要包括:自然条件、经济作用、政治因素、社会结构和技术条件等。现代城市发展的动力机制:自然资源开发和保护、科技革命和创新、全球化与新经济、城市文化特质。2、城市发展的阶段及其差异,3、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基本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1)基本规律:从封闭的单中心到开放的多中心空间环境 从平面空间环境到立体空间环境 从生产性城市空间到生活性城市空间 从分离的均质城市空间到连续的多样城市空间:都市区、都市带(2)影响因素:自然环境 社会文化 经济技术 政策制度,三、城镇化及其发展,1、城镇化的含义:是一个过程,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城镇常住人口与区域总人口比例,质量指标更反映发展水平)。目前全世界人口中已有50%左右生活在城市地区。城镇化水平=城镇常住人口/区域总人口.(1)有形的城镇化,即物质上和形态上的城镇化(人口集中、空间形态改变、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2)无形的城镇化,即精神上、意识上的城镇化,生活方式的城镇化,2、城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1)基本动力机制:农业剩余贡献、工业化推进、比较利益推进(城市拉力与农村推力)、制度变迁促进、市场机制导向、生态环境诱导与制约的双重作用、城乡规划调控(2)基本阶段:集聚城镇化郊区化逆城镇化再城镇化3、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历程及当前状况(1)历程:1949-1957年城镇化启动;1958-1965年城镇化波动发展;1966-1978年城镇化停滞;1979年以来城镇化快速发展(2)当前状况:沿海化、大城市化、城市群化、部分发达城市的郊区化(3)推进健康城镇化:不是单纯追求人口意义的城镇化,依靠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城镇化,注重城镇化质量,4、我国城镇化的典型模式(1)计划经济体制下以国营企业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主要是因为资源开发所引起的大量外来人口及相关政策的强制性推动。(2)商品短缺时期以乡镇集体经济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3)市场经济早期以分散家庭工业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4)以外资及混合型经济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四、城市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及资源环境的关系,1、城市发展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区域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城市是区域发展的核心2、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城市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空间载体 快速的经济发展促进城市的空间拓展3、城市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城市是社会生活与矛盾的集合体 健康的社会环境是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4、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资源环境是城市发展的支撑与约束条件 健康的城市发展方式有利于资源环境集约利用,城市装饰,城市精神,城市约束,城市载体,第二章 城市规划的发展及主要理论与实践,一、国外城市与城市规划理论 1、了解欧洲古代社会和政治体制下城市的典型格局 2、了解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3、熟悉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想4、熟悉现代城市规划主要理论发展 二、中国城市与城市规划的发展 1、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政治体制下城市的典型割据2、了解中国近代城市发展背景与主要规划实践 3、熟悉我国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和发展历程 三、当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探索和实践1、了解当代城市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趋势2、熟悉当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或理念3、熟悉当代城市规划的重要实践,一、国外城市与城市规划理论,1、欧洲古代社会和政治体制下城市的典型格局古希腊(广场为中心,方格网为道路骨架)古罗马(纪功柱铜像)城邦的城市公共场所:米利都、雅典,巴黎、伦敦,营寨城的十字形街道中世纪城市以城堡、教堂为空间主导地位:古罗马、佛罗伦萨;狭小,不规则的道路网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古典风格和构图严谨的广场和街道,城市放射轴线(威尼斯圣马可广场)绝对君权时期的城市:巴黎的星形广场和香榭丽舍大道,2、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问题: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进程,城市市政设施缺乏,城市环境卫生条件恶化思想基础:空想社会主义(莫尔的乌托邦);欧文1817年在美国实践的“协和村”;戈定1859-1870年在法国的实践法律基础:英国关于城市卫生和工人住房的立法行政实践:法国巴黎改建(豪斯曼)技术基础:美国城市美化运动:以1893年芝加哥博览会为起点的对市政建筑物进行全面改进为标志实践基础:公司城建设,3、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想(1)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兼具城市和乡村优点,3万人的规模,中央公园的圆形城市,每一个田园城市的城区用地占总用地的1/6,城区之间是农业用地,各个区域联系依靠从中心向外放射道路(莱彻沃斯)(2)勒.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希望对过去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内部改造,从明天城市、光辉城市到雅典宪章(1933)(昌迪加尔)(3)其他理论:索里亚.玛塔的线形城市理论(依托铁路大发展,马德里的市郊),指导了哥本哈根的指状式发展和巴黎的轴向延伸;戈涅的工业城市(结合工业区布局),孕育了雅典宪章所提出的功能分区原则;西谛的城市形态研究(城市建筑艺术);格迪斯的学说(进化中的城市),调查分析规划,在这个理论基础上芒福德形成综合研究与区域规划,霍华德“田园城市”以霍华德“田园城市”为标志,出现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框架。理论提出1898年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平和之路概念是为健康、生活及产业设计的城市,其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土地归公众所有。田园城市实质城市和乡村的结合体。若干个田园城市(3万人)围绕中心城市(5.8万人)呈圈状布局。田园城市布局圆形,中央为公园,六条主干道从中心向外辐射,核心部位为公共建筑,环行林荫大道,城市外围建设工厂、仓库。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彻沃斯(letchworth)(伦敦东北部56公里处)由恩温、帕克完成,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柯布西埃是现代建筑运动的重要人物理性功能主义的规划思想1933年雅典宪章1922年发表“明天城市”规划方案 布局中部为中心区;40万人24栋60层高楼、60万人板式住宅、200万人花园住宅;三层道路系统地下重型车、地面市内交通、高架快速交通。中心思想提高市中心的密度,改善交通,全面改造城市地区,提供充足的绿地。1931年“光辉城市”规划方案思想集中体现大量高层建筑+人车分离高效率交通系统规划实践20世纪50年代昌迪加尔规划,柯比西埃规划实践昌迪加尔规划,4、现代城市规划主要理论发展(1)城市发展理论城市化理论(诺瑟姆):三个阶段:起步70%戴维斯认为:一个国家的工业化越晚,城市化越快,从10万人以上的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0%转变为30%,英格兰和威尔士用了79年,美国用了66年,德国是48年,日本36年,澳大利亚26年城市发展模式的理论:城市分散发展理论(卫星城理论、新城理论、有机疏散理论、广亩城理论)、城市集中发展理论(超大城市、世界城市)城市体系理论:贝利较好的结合了分散与集中发展理论,职能、规模、等级与空间分布,(2)城市空间组织理论 城市组成要素空间布局的基础:区位理论(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韦伯 工业区位理论、廖士市场网络区位理论)城市整体空间的组织理论:城市功能组织(雅典宪章)、城市土地使用形态(伯吉斯的同心圆、霍依特的扇形、哈里斯和乌尔曼的多核心)、经济合理性(地租理论)、城市道路交通(铁路主导的索里亚.玛塔的线形城市理论、埃涅尔提出的过境交通不能穿越市中心、柯布西埃提出的汽车时代城市规划方案、佩里提出的邻里单位组织城市居住区、私人小汽车时代的新都市主义、公交引导开发(TOD)模式)、空间形态(现代城市设计之父西谛的城市建筑艺术、罗西和克里尔兄弟对空间形态研究观点在都市村庄和美国新都市主义运动中产生了较大影响、科林.罗和柯伊特的拼贴城市)、城市生活(马丘比丘宪章、佩里提出的邻里单位、凯文.林奇的城市意想雅布斯的社会调查、亚历山大的城市并非树形),(3)城市规划方法论:综合规划:麦克劳林、林德布罗姆分离渐进:林德布罗姆混合审视:爱采尼(城市规划决策方法)连续性城市规划:布兰奇倡导性规划:达维多夫,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雅典宪章、马丘比丘宪章都是对当时的规划思想进行总结,然后对未来的发展指出一些重要的方向,成为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性文件。雅典宪章(1933年)20世纪上半叶,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追随现代建筑运动而展开,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会议主题“功能城市”发表雅典宪章由现代建筑运动的建筑师所制定的反映现代建筑运动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认识和思想观点。从对城市整体的分析入手,对城市活动进行分解,在揭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建议,将各个部分结合在一起复原成为一个完整的城市。核心内容是提出功能分区,认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动。依据城市活动对城市土地使用进行划分,突破了过去追求图面效果和空间气氛的局限,引导规划向科学的方向发展。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就是制定规划方案,建立各功能分区在终极状态下的“平衡状态”。,两个宪章之间的有关变化A、雅典宪章的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马丘比丘宪章的目标是将这些部分重新有机统一起来,强调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关联性。B、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石是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马丘比丘宪章宣扬社会文化论,认为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并不能起决定性作用,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应该是城市中各人类群体的文化、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C、雅典宪章将城市规划视作对终极状态的描述;马丘比丘宪章更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马丘比丘宪章(1977年)1977年在秘鲁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所签署的文件。认为雅典宪章的一些指导思想已不能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变化,要进行修正。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将之视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城市是一个动态系统,城市规划师必须把城市看作为在连续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的一个结构体系。强调规划的公众参与理论基础戴卫多夫20世纪60年代“规划的选择理论”和“倡导性规划”。,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周代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多元化时代东周 儒家提倡的礼制思想周礼 考工记(周王城)统治中国长达3000年 以管子、老子为代表的自然观“因天材,就地利”长期并存 管子 乘马篇(选址与供水,消防)、商君书(规模分配)中国古代城市中最具影响的典型唐长安城、元大都、明清北京城 战国时期:在都城建设上,形成大小套城的布局模式-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鲁国国都曲阜按周制建造,而济南打破对称,与水和谐布局 吴国国都阖闾城-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水乡城市建设理念,二、中国城市与城市规划的发展,1、中国古代社会和政治体制下城市的典型格局,秦国:发展了“象天法地”的理念,强调方位,以天文为依据-都城咸阳-城市交通系统具有开创意义西汉武帝:礼制-曹操的邺城(功能分区)-孙权建业城(今南京)(结合山水,即形胜),唐长安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皇城,宫城,中轴对称东西两市规整的方格路网东南西三面各有三处城门居住分布采用坊里制,设置坊墙,坊门朝开夕闭。,元大都 三套方城 宫城居中 轴线对称 左祖右社 前朝后市,宫城,皇城,内城,北京第一代商业中心,什刹海,明清北京城 北部收缩2.5KM 南部扩展0.5KM 突出8KM中轴线 皇城南形成商肆,北京第二代商业中心,我国的一些古代城市还充分体现了与环境的协调与融合。明代南京依山傍水,布局灵活,是自然观理念占主导的典型城市格局。,2、中国近代和当代城市发展背景与主要规划实践中国近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基本上是西方近现代城市规划不断引进和运用的过程(1)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西方殖民者在开埠通商口岸的部分城市规划:上海、广州、青岛、大连、哈尔滨(2)20年代末: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的第一批城市规划:上海、南京、重庆、天津、杭州、成都、武昌、郑州、无锡,抗战爆发后,规划中断。(3)抗战后:颁布都市计划法,编制大上海都市计划总图,代表近代城市规划最高成就(4)建国初期:西安、兰州、太原、洛阳、包头、成都、郑州、哈尔滨、吉林、沈阳、抚顺等规划被批准(5)文革期停止(6)改革开发后,各城市逐步开展城市规划工作,1987年联合国我们共同的未来全面阐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核心是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1992年联合国发布全球21世纪议程提出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纲领变革现行政策,改变贫穷国家和社区的生活水平;变革现行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以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1994年,中国政府公布中国21世纪议程强调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未来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其中,人类住区的可持续发展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可持续发展,3、当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知识经济与科技创新,知识经济直接以生产、分配和利用知识与信息为基础。,知识经济四个特点,科技创新成为重要的发展资源信息技术使知识以有限成本传播服务产业产业结构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人力因素空前重要,高科技园区 四种类型,高科技企业的聚集区科学研究中心,与制造业无直接地域联系技术园区,提供优惠政策,吸引投资建设完整的科技城市,作为区域发展和产业布局的一项计划,我国先后建立了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全球化与城镇体系的结构重组经济全球化发展资源(信息、技术、资金和人力)的跨国流动,城镇体系结构性变化,工业经济时代产业的管理与控制、研究与开发和制造与装配三个层面集中在同一城镇城镇体系水平结构知识经济时代三个层面的聚集向不同城镇分化,经济空间结构重组表现为制造与装配层面的空间扩散(众多的制造与装配基地)、管理与控制层面的空间集聚(少量的经济中心城市)城镇体系垂直结构,加强社会协调,提高生活质量注重不同社会阶层对城市的要求,第三章 城乡规划体系,一、城乡规划的内涵1、掌握城乡规划的概念2、熟悉现代城乡规划的基本特点与构成3、熟悉城乡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4、熟悉规划师的角色与地位二、我国城乡规划体系1、熟悉我国城乡规划法规体系的构成2、熟悉我国城乡规划行政体系的构成3、熟悉我国城乡规划工作体系的构成三、城乡规划的制定1、掌握制定城乡规划的基本原则2、熟悉制定城乡规划的基本程序3、掌握城乡规划编制的层次及其相互关系4、熟悉城乡规划编制的公众参与,一、城乡规划的内涵,1、城乡规划的概念 依据城乡规划法,城乡规划是各级政府统筹安排城乡发展建设空间布局,保护生态和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社会公正与公平的重要依据,具有重要公共政策的属性。,根据城乡规划法,城乡规划是以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根本任务、促进土地科学使用为基础、促进人居环境根本改善为目的,涵盖城乡居民点的空间布局规划。,2、现代城乡规划的基本特点与构成(1)主要特点:综合性: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技术发展等各项要素互为依据,相互制约;政策性:是国家方针政策和社会利益的全面体现,既要充分反映国家的相关政策,做为国家宏观政策实施的工具,又要充分地协调经济效率和社会公正之间的关系;民主性:代表最为广大的人民的利益;实践性:是一项社会实践,解决城市问题,并能通过专门技术保证实施(2)基本构成:社会实践政府职能专门技术;制度架构组织结构城市规划法律法规体系(核心)(主干法、从属法、专项法和相关法)(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行政规章、规范性文件、技术规范等)城市规划行政体系城市规划工作体系,3、城乡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宏观经济条件调控的手段:通过土地与空间的调控,干预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市场行为,保证城市有序发展。保障社会公共利益:综合分析并通过开发控制保障公共利益协调社会利益,维护公平:进行土地和空间使用所产生的社会利益之间的协调改善人居环境:通过规划提高城乡环境品质规划编制中涉及的重要内容,代表了广大市民的切身利益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法律地位得到提高总体规划编制程序日趋严格。规划监督立法完善违法处罚力度加大,4、规划师的角色与地位政府部门的规划师:行政管理与专业技术管理双重职责规划编制部门的规划师:政策的贯彻、专业技术的运用、社会利益协调研究与咨询机构的规划师:提出合理建议、进行技术储备私人部门的规划师:各自行业的利益诉求,二、我国城乡规划体系,1、我国城乡规划法规体系的构成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不得违背法规:城乡规划行政法规和地方法规是城乡规划法的具体化和深化规章: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规范性文件: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制定的规划工作细则标准规范:保障专业技术工作科学、规范2、我国城乡规划行政体系的构成纵向体系:由不同层级的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成(建设部-建设厅-规划局)横向体系: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是各级政府的组成部门,对同级政府负责3、我国城乡规划工作体系的构成城乡规划的编制体系: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其中城市规划、镇规划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城乡规划实施管理体系:城乡规划的实施组织:政府的基本职责建设项目的规划管理:,近期和年度计划编制近期建设规划编制下层次规划,执行上层次规划推动地区全面发展保证城乡规划的有效实施,建设用地规划管理:划拨方式(选址意见书-批准)、出让方式(规划条件-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建设工程的规划管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用地管辖的行政单位)竣工验收材料(规划主管部门)城乡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行政监督、立法机构监督、社会监督,三、城乡规划的制定,1、制定城乡规划的基本原则(1)必须遵守并符合国家城乡规划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在规划的指导思想、内容及具体程序上,依法制定规划。(2)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政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基本目标,坚持五个统筹,坚持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文资源,尊重历史文化,坚持因地制宜确定城市发展目标和战略,促进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3)应当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并符合区域人口发展、国防建设、防灾减灾和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的需要。(4)应当考虑人民群众需要,改善人居环境,方便群众生活,充分关注中低收入人群,扶助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5)应当坚持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原则。,2、制定城乡规划的基本程序(1)制定城镇体系规划的基本程序 实施评估提出修编申请报告审批后规划编制组织规划草案公告30日以上规划方案修改完善政府审查报请人大会审议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专家和有关部门审查及时公布(2)制定城市、镇总体规划的基本程序 前期研究提出进行编制工作的报告经批准后开展编制工作委托编制编制总体规划纲要规划纲要审查修改完善规划方案公告30天以上规划方案修改完善政府审查并报人大会审议报批专家审查及时公布(3)制定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本程序 依法开展编制工作委托征询意见公告30日以上修改完善报批及时公布已批准的规划成果,并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3、城乡规划编制的层次及其相互关系,(1)城镇体系规划: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由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编制,报国务院审批;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国务院审批。(2)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直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由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区城市以及国务院确定的城市总体规划,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其他城市的总体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报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其他镇的总体规划由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3)城市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由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经县人民政府统一批准后,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4)城市和镇可以由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主管部门和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重要地块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其他详细规划可以结合建设项目的开展由建设单位组织编制。(5)乡、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乡规划、村庄规划,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4、熟悉城乡规划编制的公众参与,公众参与规划: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具体实施措施规划草案公告、论证会、听证会在规划实施中变更内容应公示修改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时,应进行实施评估修改详细规划时应征求规划地段相关利益人意见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查询规划和举报或者控告违反城乡规划的行为的权利监督检查情况和处理结果公开公众参与的原则、内容和形式原则:公正、公平、参与、效率内容:目标、过程、结果控制形式:主要包括城市规划展览系统,规划方案听证会、研讨会,规划过程中的民意调查,规划成果网上咨询等,第四章 城镇体系规划,一、城镇体系规划的作用和任务1、掌握各层次城镇体系规划2、掌握各层次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任务二、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1、熟悉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2、了解各层次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城镇体系的概念,是以一个相对完整区域内的城镇群体为研究对象,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城镇体系核心是中心城市,否则无法形成城镇体系由一定数量的城镇所组成,之间存在职能、规模和功能方面的差别,即各有特色并各有区域分工最本质的特点是相互联系,从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城镇体系具有层次性的特征,区域基础设施的等级和规模有层次,一、城镇体系规划的作用和任务,1、各层次城镇体系规划任务城镇体系:一定区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基本规律:形成发展成熟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5年建设部首次编制,用于指导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法定依据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为下层面各城镇总体规划的编制提供区域性依据跨区域城镇体系规划:根据实际需要可以编制衍生型城镇体系规划:都市圈、城市群2、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作用(1)指导总体规划的编制,发挥上下衔接的功能(2)全面考察区域发展态势,发挥对重大开发建设项目及重大基础设施布局的综合指导功能。(3)综合评价区域发展基础,发挥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统筹功能(4)协调区域城市间的发展,促进城市之间形成有序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二、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1、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1)因地制宜的原则(2)经济社会发展与城镇化战略互相促进的原则(3)区域空间整体协调发展的原则(4)可持续发展的原则2、城镇体系规划的强制性内容:根据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城镇体系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包括:区域内必须控制开发的区域;包括:自然保护区、退耕还林地区、大型湖泊、水源保护区、分滞洪地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地下矿产资源分布地区以及其他生态敏感区等。区域内的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的布局。包括:高速公路、干线公路、铁路、港口、机场、区域性电厂和高压输电网、天然气门站、天然气主干管、区域性防洪、滞洪骨干工程、水利枢纽工程、区域引水工程等。涉及相邻城市、地区的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包括:取水口、污水排放口、垃圾处理场等。,1、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建设和发展条件;2、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市化目标;3、提出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和城镇分工;4、确定城镇体系的等级和规模结构;5、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6、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社会设施;7、确定保护区域生态环境、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历史遗产的原则和措施;8、确定各时期重点发展的城镇,提出近期重点发展城镇的规划建议;9、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规划布局(三大结构),3、了解各层次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全国、省、市深度不同,调查分析,预测,区域发展支撑条件,实施保障,主要区别点:区域协调空间管制城乡统筹,确定体系的等级和规模结构城镇体系的规模等级结构规划建立在区域城市化水平的预测以及城镇合理发展规模的预测的基础之上,并符合一定的规律性(城市首位律、金字塔、位序-规模法则)。,第五章 城市总体规划,一、城市总体规划的作用和任务1、掌握城市总体规划的作用2、掌握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二、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和方法1、熟悉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基本工作程序2、掌握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基本工作方法三、城市总体规划基础研究1、掌握城市总体规划现状调查的内容2、掌握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评价内容和方法3、熟悉城市发展条件综合评价内容与方法4、熟悉城市发展目标和城市性质的内涵5、熟悉城市规模预测方法6、了解城市总体规划的其他专题研究四、城市总体规划纲要1、掌握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主要任务和内容2、掌握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成果要求,第五章 城市总体规划,五、城镇发展布局规划1、熟悉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和方法2、掌握划定规划区的目的及其划定原则3、掌握城市结构与城市形态的类型4、掌握城市空间布局选择的基本方法六、城市用地布局规划1、掌握城市建设用地分类的标准2、掌握各项城市建设用地间的相互关系及布局要求3、掌握城市建设用地变化及分布的特征4、掌握城市用地布局与交通系统的关系七、城市综合交通规划1、熟悉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主要内容2、了解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的要求和方法3、掌握城市城市对外交通与城市道路网络规划的要求和基本方法4、熟悉城市交通设施规划的要求和基本方法5、了解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规划的要求和基本方法,第五章 城市总体规划,八、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1、熟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2、掌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内容和成果要求3、掌握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内容和成果要求九、其他主要专项规划1、熟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内容2、熟悉城市市政公用设施规划的主要内容3、熟悉城市防灾系统规划的主要内容4、熟悉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5、熟悉城市竖向规划的主要内容6、了解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主要内容十、城市总体规划成果1、掌握城市总体规划成果的文本要求2、掌握城市总体规划成果的图纸要求3、掌握城市总体规划成果的附件要求4、掌握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一、城市总体规划的作用和任务,1、城市总体规划的作用(1)在指导城市有序发展、提高建设和管理水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先导和统筹作用;(2)指导与调控城市发展建设的重要手段,具有公共政策属性;(3)是编制城市近期建设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和实施城市规划行政管理的法定依据;(4)是城市规划参与城市综合性战略部署的工作平台。,2、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容量和发展形态,统筹安排城乡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工程设施,保证城市每个阶段发展目标、发展途径、发展程序的优化和布局结构的科学性,引导城市合理发展。(1)根据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口、资源情况及环境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城市的性质、规模;(2)综合确定土地、水、能源等各类资源的使用标准和控制指标,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3)划定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适宜建设区,统筹安排城乡各类建设用地;(4)合理配置城乡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城市功能;(5)贯彻公交优先原则,提升城市综合交通服务水平;(6)健全城市综合防灾体系,保证城市安全;(7)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整体景观风貌,突出城市特色;(8)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延续城市历史文脉;(9)合理确定分阶段发展方向、目标、重点和时序,促进城市健康有序发展。,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必须坚持的原则1、统筹城乡区域发展;2、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3、加快建设节约型城市;4、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方便;5、统筹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二、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和方法,1、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基本工作程序(1)现状调研(市域与市区):现场踏勘、部门访谈、区域调研、资料收集及汇总、问卷调查、现状分析(2)基础研究与方案构思:依据不同发展方向、不同发展速度、不同的城市主要问题等多方案遴选(3)总体规划纲要:是对重大原则性问题进行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的关键程序,是在更高层面进行协调、论证的过程(4)成果编制与评审报批:与城市建设协调,正式批复前反复修改完善实践中前期准备十分重要:地方配套方式、动员会、协助调研介绍信等。,2、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基本工作方法(1)分析方法:定性分析:因果分析法(问题分析,目标分析)、比较法(结合案例)定量分析:频数和频率分析(百分比与人均值)、集中量数分析(平均值、离散程度分析(极差)、回归分析(相关关系、线形规划模型、系统评价法(常用于对不同方案的比较、评价、选择)、模糊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空间模型分析:实体模型两种表达:用实物和图纸表达,投影法画的平面图、剖面图、里面图;透视法画的透视图、鸟瞰图。概念模型一般用图纸表达,主要用于分析和比较。几何图形法(情景分析)等值线法(交通圈、同类地形图)方格网法:常用于综合评价。图表法:在地形图(地图)上相应的位置用玫瑰图、直方图、折线图、饼图等表示各因素的值。常用于区域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的比较分析。(2)编制要求:规范化、针对性、科学性、综合性,(3)基本工作方法: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编制基础资料文件(基础资料汇编)城市用地的现状图城市用地现状的综合分析城市用地评定图确定城市性质:以定位的理念确定预测城市人口,确定城市规模确定总体规划经济技术指标确定城市总体布局应当明确综合交通、环境保护、商业网点、医疗卫生、绿地系统、河湖水系、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地下空间、基础设施、综合防灾等专项规划的原则,三、城市总体规划基础研究,1、城市总体规划现状调查的内容(市域与市区):(现场踏勘或观察调查;抽样调查或问卷调查;访谈和座谈会调查;文献资料运用。)(1)对区域环境的调查:周边关系、发展潜力(2)历史文化环境的调查:通过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进行调查,把握城市发展的动力以及城市形态演变的动因。其中城市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状况的发展演变是城市发展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城市的特色和风貌体现在两个方面:1)社会环境方面。是城市中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结晶,体现了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当地居民的习俗、文化素养、社会道德和生活情趣等。2)物质方面。表现在历史文化遗产、建筑形式与组合、建筑群体布局、城市轮廓线、城市设施、绿化景观以及市场、商品、艺术、文物和土特产等方面。(历史、建筑、特色)(3)自然环境调查:自然地理、气象、生态条件;自然环境是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不同的自然环境对城市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的自然条件影响决定了城市功能组织、发展潜力、外部景观。环境的变化也会导致城市发展的变化,如自然资源的开采和枯竭,会导致城市的兴衰。(4)社会环境调查:人口方面。主要涉及到人口的年龄结构、自然变动、迁移变动和社会变动。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方面。主要有构成城市社会各类群体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家庭模式、家庭生活方式、家庭行为模式以及社区组织等。政府部门、其他公共部门及各类企事业单位的基本情况。,(5)经济环境调查:经济发展基本情况、产业分析、资源结构、城建资金分配等城市整体的经济状况:城市经济总量及其增长变化情况,城市产业结构,工农业总产值及各自的比重,以及当地资源状况,经济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等。城市中各产业部门的状况:如: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等有关城市土地经济方面的内容:包括:土地价格、土地供应潜力与供应方式、土地的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及其运作、房地产市场的概况等城市建设资金的筹资、安排与分配,其中既涉及到城市政府公共项目的资金的运作,也涉及到私人资本的运作,以及政府吸引国内外资金从事城市建设的政策与措施。调查历年城市公共设施、市政设施的资金来源、投资总量以及资金安排的程序与分布等。(6)广域规划及上位规划:国土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镇体系规划(7)城市土地使用的调查:按照国家城乡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所确定的城乡土地使用分类,对全市范围的所有用地进行现场踏勘调查,对各类土地使用的范围、界限、用地性质等在地形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