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导游基础知识主题八旅游文学与旅游了解对联01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对联的分类对联的特点和格式中国古典园林特征及要素江苏园林特色和地方内涵。距今约五千年,河南龙山、江苏青莲岗、浙江良渚、山东大汶口一带的原始居民进入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对联,包括骈赋、唐诗、宋词、元曲、民间韵律性文学等在内的其他文学体裁、语言、文论术语之间,既有互相包容、渗透、扶翼的共性,又有自己的规律、定则。对联区别于其他文体最显著、最基本的特征,就在于它的上下联,从字数、句式、内容、到平仄、韵律等,全用对偶。对偶要转变为对联,还必须具备外在的形式。使对联获得独立的外在形式,是我国古代一种民族习俗——挂“桃符”。因此,对联始于古时的“桃符”,即对联源于春联,春联始于桃符。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中原人民在旧历辞旧迎新之际,用两块大桃木板分别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或者用纸画上二神的图样,悬挂、嵌缀或者张贴于门旁,意在驱邪祛鬼,祈福避祸。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的进步,这种悬挂桃符的习俗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由最初写二神名字或者描画图像,到后来有人在桃木板上写除祸祈福的吉祥话,进而发展到写两句对偶的诗句。于是便产生了所谓“桃符诗句”,即“楹贴”,这种题桃符的楹贴,便是对联的雏形。春联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距今约五千年,河南龙山、江苏青莲岗、浙江良渚、山东大汶口一带的原始居民进入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及至宋代,对联创作已蔚然成风。像苏轼、朱熹、黄庭坚这样的名流大家,也有不少对联作品传世。到了明代,春联便作为一种年节志庆的独立文化风俗形式,被正式肯定和推广。据说“春联”一词,就是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年)创造的,并且开始采用红纸写春联。到明太祖朱元璋“设春联”,其间经过四百多年,对联便由桃符的雏形逐步趋于成熟。并且,在此过程中,对联也开始由唯一的春联发展到其他更多的种类。在内容上,也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及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发生了日益密切的联系。到清代康、乾盛世时,对联艺术达到了鼎盛时期。至清代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