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光的干涉【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观察认识光的干涉现象,知道从光的干涉现象说明光是一种波。2.掌握光的双缝干涉现象是如何产生的,何处出现亮条纹,何处出现暗条纹。3.通过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体会把一个点光源发出的一束光分成两束,得到相干光源的设计思想。4.通过根据波动理论分析单色光双缝干涉,培养学生比较推理,探究知识的能力。5.通过对光的本性的初步认识,建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教学重点】双缝干涉图象的形成实验及分析。【教学难点】亮纹(或暗纹)位置的确定。【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新课导入1.展示肥皂泡上的彩色条纹提问:这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呢?2.复习机械波的干涉师:大家对这幅图还有印象吗?生:有,波的干涉。师:请大家回忆思考下面的问题:1.干涉必要条件:两列波的频率相同。2/82.干涉现象:有的地方振动加强,有的地方振动减弱;且振动加强的地方与振动减弱的地方相间隔出现。3.振动加强点的位置:|PS1−PS2|=nλ(n=0,1,2,3,…)4.振动减弱点的位置:|PS1−PS2|=(2n+1)λ2(n=0,1,2,3,…)一切波都能发生干涉和衍射现象。干涉和衍射是波特有的现象。提问:我们知道光是一种电磁波,那么光能否发生干涉现象呢?师:光的波动理论认为,光具有波动性。那么如果两列振动情况总是相同的光叠加,也应该出现振动加强和振动减弱的区域,并且出现振动加强和振动减弱的区域互相间隔的现象。那么这种干涉是一个什么图样呢?大家猜猜。生:应是明暗相间的图样。师:猜想合理。那么有同学看到过这一现象吗?(学生一片沉默,表示没有人看到过)师:看来大家没有见过。是什么原因呢?[生1]可能是日常生活中找不到两个振动情况总相同的光源。[生2]可能是我们看见了但不知道是光的干涉现象。师:两位同学分析得非常好,也许是没有干涉的条件,也许是相逢未必曾相识。大家看他们俩谁分析得对呢?生:我觉得生1说的不成立,这样的光源很多,像我们教室里的日光灯,我觉得它们完全相同。师:好。我们可以现场来试试。(先打开一盏日光灯,再打开另一盏对称位置的日光灯)师:请大家认真找一找,墙上、地上、天花板上,有没有出现明暗相间的干涉现象?(大家积极寻找,没有发现,思维活跃,议论纷纷)师:看来两个看似相同的日光灯或白炽灯光源并不是“振动情况总相同的光源”。师:1801年,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把一个点光源分成两束,从而找到了“两个振动情况总是相同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