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功与功率【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理解功的概念。2.理解功的两个要素。理解功的正负的物理意义。3.会用功的定义式计算恒力做功的大小。二、过程和方法1.通过“功”的学习认识建立物理概念的一般方法。2.感受正交分解法推导力做功的计算公式。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功的概念及其公式导出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并学习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教学重点】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要素和掌握功的计算公式【教学难点】功的正负和对“克服阻力做功”的理解。【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初中我们学过做功的两个因素是什么?学生思考并回答: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扩展:高中我们已学习了位移,所以做功的两个要素我们可以认为是: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②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位移。导入: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且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位移,这时,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在初中学习功的概念时,强调物体运动方向和力的方向的一致性,如果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不一致呢?相反呢?力对物体做不做功?若做了功,又做了多少功?怎样计算这些功呢?本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有关功的知识,在初中的基础上进行扩展。二、新课教学(一)功教师:下面我们共同讨论探究功的一般表达式。问题1:如图,力F使滑块发生位移这个过程中,F对滑块做了多少功?2/9计算公式:W=。问题2:物体m在与水平方向成α角的力F的作用下,沿水平方向向前行驶的距离为,如图所示,求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学生活动: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根据功的概念独立推导。在问题2中,由于物体所受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成一夹角α,可根据力F的作用效果把F沿两个方向分解:即跟位移方向一致的分力F1,跟位移方向垂直的分力F2,如图所示:cos1FFsin2FF由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可知:分力F1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而分力F2的方向跟位移的方向垂直,物体在F2的方向上没有发生位移,所以分力F2所做的功等于零。力F所做的功W=W1+W2=W1==。结论:①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和位移的夹角的余弦三者的乘积。运用公式计算功:给出F=100N、=5m、α=37°,与同学一起计算功W,得出W=400N·m。就此说明1N·m这个功的大小被规定为功的单位,为方便起见,取名为焦耳,符号为J,即1J=1N·m。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J),1J=1N·m。②功是标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