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韩愈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曾任吏部侍郎。谥号文。列唐宋八大散文家之首(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古文”,是韩愈提出来的,一种与内容空洞、重视词藻、堆砌典故、讲究对偶的骈文相对立的散文。它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两汉散文文法。“文以载道”“唯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题解“说”,古代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畴,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或现象的见解。如《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等。师说,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整体感知韩愈是针对当时怎么样的现实状况而提倡“从师”的?朗读课文,找出交代社会背景的语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写作背景魏晋以来,门阀制度盛行,一些仕禄之家的子弟可以世袭为官,自己不从师也反对别人从师。韩愈不顾流俗,积极扶持青年,招收后学,被讥为狂人。《师说》有对诽谤者的批驳,有对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的批判。柳宗元指出:“自魏晋氏以下,人益(更加)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学生),作《师说》,因抗颜(态度严正不屈)而为师。世(世人)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课文解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学者:(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所以:(古)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①用来……办法;②……的原因(或缘由)。(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受:同“授”,传授。1、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我是在学习道理,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所以无论显贵不分贫贱,无论年长不分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1.强调从师古风的关键句:古之学者必有师。2.总论教师职能的关键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小结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