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台怀古明王佐⋅干戈初定息黄云,鹿死中原势已分。汉室未忘三孽庶,长沙曾罢两将军。谩劳玉玺敷忠厚,有待楼船扫翳氛。今日孤舟台下过,鹧鸪声里又黄昏。思考:王佐的这首诗歌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诗人登台怀古,慨叹忠臣良将不能善终的命运,悲凉之气顿生。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这首词在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用典思考:这种“雄浑豪放”的基调是通过什么来表现出来的?景人用典又称用事,是古典诗文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指将古代人物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融会在文句或诗句中,以曲折委婉地表达思想感情。用典是辛弃疾词的一大艺术特色。典故可以丰富诗歌内容,扩大诗歌意境,使诗歌辞约而意丰,含蓄蕴藉;但也有人认为用典容易造成语言的晦涩难懂。作者用了哪些典故?快速查找,并做好标记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祠廉颇二、分析典故,把握情感孙权:他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曾打败来自北方的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刘裕:刘裕的祖先由北方移居京口,刘裕曾经在这里起事,最后建立政权。为了恢复中原,他几次大举北伐。思考:作者来到北固亭,为什么会想到孙权和刘裕?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共同点:两者均与京口一地有关,都曾勇猛抗敌,保卫家园。思考:作者通过这两个英雄人物表达怎样的情感?⑴“英雄”:赞美孙权敢于与曹魏抗衡。孙权:⑶孙权是国君,在赤壁之战中,正是因为有了孙权的坚持和力挺,周瑜才能大展拳脚,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而如今君主怯懦无能,表达自己闲置不用的苦闷。⑵“英雄无觅处”,英雄难再,千古江山,江山本代有才人出,可现实生活中却没有孙权这样的英雄。“舞榭歌台”承平气象的象征,“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慨叹孙权时期京口的繁华和英雄的业绩随着时光的流逝而不复存在。千古江山,可南宋国势日渐衰微,而南宋朝廷却依然苟安于江左、忍气吞声、怯懦无能。仰慕英雄鞭策自己,表现收复失地的决心。“斜阳草树,寻常巷陌”,斜阳草树下掩映的故居如此的荒凉,刘裕出身寒微,而能“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突出他以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