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货币需求(1)掌握货币存量的构成(2)掌握货币的职能(3)掌握货币需求理论(4)理解经验证据(5)掌握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与数量理论货币是用于交易的任何资产,它随时间与地点的不同而变化。货币需求是对真实余额,即货币数量除以物价水平的需求。货币需求随收入的增加而提高,随利率的提高而下降。我们所讲的“货币”是指交换媒介,即购买物品所支付的财物。经济学家谈到“货币需求”时,他们询问的是以现金、支票帐户或与之密切相关的资产等形式所持有的资产数量,而不是一般性的财产与收入。我们的兴趣在于为什么消费者与厂商持有货币而不持有一项较高收益率的资产。货币是支付手段或交换媒介。15.1货币存量的构成有四种主要的货币总量:M1、M2、M3和L。M1包括那些能够直接、立即,并且无限制地进行支付的要求权。这些要求权是流动性的。如果一种资产能够立即、方便而又便宜地用于支付,它就是流动的。M1最贴切地符合于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传统定义。通货+活期存款+旅行支票+其他支票存款M2在M1的基础上,还包括非立即流动的要求权——例如,定期存款的提取需要事先通知存款机构;货币市场共同基金可能限定从帐户提款支票的最低额度。但是,尽管有这些限制条件,这些额外的要求权也属于一个较宽的货币类型中。(货币市场共同基金、货币市场存款帐户、储蓄存款、小额定期存款等)在M3中,我们还要包括绝大多数人从没有见过的项目,即大额可转让存单和回购协议。这些项目主要是由公司但也为富有的个人所持有。最后,L包括一些流动性资产,它们本身并非货币,但它们却是货币非常接近的替代品。当资产的利息收益增加时,它们的流动性反而降低了。这就是典型的经济上的权衡取舍——为了获得更多的流动性,资产持有者必须放弃收益。所有这些资产在一定程度上都可相互替代,因此,在界定货币时,没有清晰的论点,据以划定界线。直到1987年,M1一直是受到最严密检测的货币存量,这既是由于它最接近于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理论定义,又是由于它的需求函数相当稳定。但是,在对M1的需求变得难以预测以后,许多经济学家,包括联邦储备委员会的经济学家在内,开始对M2的行为予以更多关注。自从1990年代初期开始,M2的行为也变得不可预测,而M3并不好多少。货币总量的不可预测性是货币政策的任务变得复杂起来。金融创新通常是规避政府管制的结果,随后引起了货币总量定义的变动。并不存在独一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