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初中语文,更懂语文,更懂你1文言文虚词全讲解一课初中语文,更懂语文,更懂你2之(一)一.【知识详解】1.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助词“的”。例:(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爱莲说》(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2.人称代词,他、她、它(们)例:(1)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陈太丘与友期行》(2)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3.指示代词,“这个”例:之二虫又何知!——《庄子·逍遥游》4.动词,到……去例:(1)吾欲之南海。——《为学》例:(2)五一将至,吾欲之北大。二.【测试一下】1.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B.康肃笑而遣之。一课初中语文,更懂语文,更懂你3C.牡丹,花之富贵者也。D.学而时习之。【解析】A.代词,代“狼”B.代词,“他”C.助词“的”D.代词,代“知识”之(二)5、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爱莲说》例:⽆丝⽵之乱耳,⽆案牍之劳形。《陋室铭》6、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例: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7、句末,凑足音节,不译例:久之,目似瞑。——蒲松龄《狼》一课初中语文,更懂语文,更懂你4以(⼀)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例: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例: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例:以我酌油知之。——(《卖油翁》)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例:屠惧,投以骨。——(《狼》)例:徐以杓酌油沥之。——(《卖油翁》)一课初中语文,更懂语文,更懂你5以(二)1、连词,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来”,可翻译成“来/以”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2、连词,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3、动词,可译作“认为”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4、补充知识:“以为”①认为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河中石兽》一课初中语文,更懂语文,更懂你6②以(之)为:把……当做根据语境可翻译成多种含义,如...